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格局
目前,中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推動形成以國內和國際循環為主體、國內與國際雙周期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不僅是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的關鍵,也是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彈性的迫切需要。如何看待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與形成新的發展模式之間的關系?如何充分發揮我國超大市場的優勢和內需潛力?為此,"經濟參考"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煒。
王煒指出,從國內外發展狀況看,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王煒指出,一方面,勞動力和資本投資的貢獻減少了,技術進步的速度放慢了,經濟增長的需求也有減弱的趨勢;另一方面,國際市場的需求嚴重萎縮,全球產業鏈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但是,要注意的是,長期良好經濟發展的基本面并沒有改變,特別是有一個經濟無法比擬的巨大市場,這將成為促進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和確保中國經濟和工業安全的堅實基礎。
她認為,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超大市場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國內強大市場的發展特征也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了突出體現:
第一,中國消費市場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擴大能力和模式創新具有強大的推動力。2019年,中國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消費國之列。
第二,供給調整加快,新興地區投資增長顯著。2019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6.1萬億元,其中制造業投資規模最大,特別是高科技和新興產業投資快速增長。計算機、通信等電子設備行業投資連續第四年增長15%以上。
深化"放管服"改革,特別是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促進了市場準入門檻降低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促進了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長和創新潛力加快釋放三是營商環境逐步改善,市場活力和創造力持續爆發。2019年末,我國各類市場主體12339.5萬戶,比2015年末增長59.3%。新技術研發,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涌現,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創新由探索期進入加速發展期,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快速涌現。
第四,對全球市場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它在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的作用是突出的。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和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超大市場.2019年,中國商品和服務進口額分別為20.771萬億美元和5000.68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商品和服務貿易進口國。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不僅保持了世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的地位,而且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商投資國家,涉及制造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2019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369.1億美元,占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的10.4%,連續第二年居世界第二位。
加快形成新的發展模式,需要建設強大的國內市場。王煒在具體實現道路上指出:第一,要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和主導作用,發揮投資的關鍵和支持作用,通過增加收入和改善分配培育和壯大中等收入群體,鼓勵消費創新,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開拓新的投資空間,加快建設規模龐大、水平完善、積極創新的內需強市場。
第二,加快供方體制改革,構建適應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的多元化供給體系,加強基礎設施的系統化、智能化建設,增強市場彈性和抗沖擊能力。
第三,進一步加強松散開放、激勵有效的發展環境建設,加快建立有序競爭的統一市場,完善市場治理基本體系,加快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實現質量變化、效率變化、動態變化,通過國內市場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產業鏈的協同創新,將國內大循環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加快新的發展模式提供強有力的市場底盤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