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勤儉節約的作風
最近,公共場所的電子屏幕和海報隨處可見,上面寫著 "保存" 和 "光盤"。許多餐館悄悄地推出了半道菜、一個包裹、一張 "CD" 交換獎勵和其他新的餐飲模式。自從習近平總書記發出重要指示,停止浪費食品和飲料后,整個社會都做出了積極的反應,并將節儉付諸行動。
倡導適度、經濟、合理的生活和發展方式,蘊含著珍惜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價值取向,包括艱苦奮斗和奢侈自豪感的道德品質,體現了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和對子孫后代的責任,是社會文明的顯著標志。從上書 "國中克勤,居家節儉",到諸葛亮提倡 "靜養己,節儉養德",再到 "朱子治家的座右銘","一粥一餐不容易想",許多古老的格言都體現了中國崇尚節儉、抑制奢侈的傳統美德。
我們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鑄就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1936 年,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來到延安,看到我們黨的領袖住在簡陋的窯洞里,睡在土炕上,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做成的背心。他在中國共產黨人極其樸素的生活中發現了一種偉大的力量,稱之為 "興國之光"。近百年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發揚勤儉節約精神,磨礪堅不可摧的意志品質,帶領中國人民譜寫了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壯麗史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出臺 "八項規定",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弘揚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大力革除奢靡之風,營造風清氣正,崇尚節儉的社會氛圍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從日常飲食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浪費現象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揮霍浪費、透支消費也相當市場化。造成各種浪費行為的原因有:扭曲價值觀、比較心理和虛榮心、以奢侈為榮、追求快樂、言談舉止和面子;有的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的時期,很難對節儉有直觀的認識。有些人缺乏社會責任感,認為節儉與否主要取決于自己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水平,單純的個人行為,缺乏對其重要性的全面認識。
節儉,涉及道德,社會,經濟,環境等多方面。節儉對于個人和家庭來說,都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美德。任何物質財富的創造,都凝結著勞動者的辛勤勞動,選擇了節儉的生活方式,體現了對自己勞動和他人勞動的尊重。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帶頭過 "緊日子",精打細算各項支出,把壓縮在其他方面的資金用到民生領域,努力辦好群眾關心的事,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當前,面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脫貧致富的艱巨任務,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更要發揚節儉的優良傳統,激發艱苦奮斗精神。要使節儉和節儉成為時尚,這是當務之急,而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堅持德法共治,大力開展營養、健康、綠色、低碳等宣傳教育活動,引導群眾樹立可恥的經濟價值觀,養成節約的美德,建立健全長期的鼓勵和懲治浪費的機制,使節約在實踐中內化、外化。使對節儉的崇拜和對奢侈的壓制成為整個社會的文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