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堂陳皮品鑒(4):疏通肝膽之青皮
青皮,古來即是疏肝利膽的良品。今人用之甚少,只因不易得真。
“藥、食、茶同源”的新會陳皮,近年持續熱絡。但市面上魚龍混雜,消費者如霧里看花,很難選到道地的新會陳皮。
我們采訪到若水堂陳皮負責人成寅,了解到一些消費者關心的問題。
若水堂陳皮(廣東新會陳皮百年商號,已有138年歷史),早年曾被霍英東先生稱為“比黃金還要珍貴的陳皮”。其道地性的“母樹原種”陳皮受到藏家認可。
(一)、前人之述
青皮,陳皮中很重要的一類。特指廣東新會原種(未經嫁接)陳皮柑10月下旬采摘的青色果皮;須經十年以上自然陳化,具備疏肝利膽的特殊性味、功效。
青皮入方,始于大宋。在傳統養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主“入肝、膽二經”、“疏利肝邪”,前人之述:
元 王好古:
“陳皮治高(上焦心、肺),青皮治低(下焦肝、膽)。”
李時珍《本草綱目》:
“陳皮浮而升,入脾、肺氣分;
青皮沉而降,入肝、膽氣分。
一體二用,物理自然也。”
元 朱丹溪:
“青皮乃肝膽二經氣分藥,故人多怒有滯氣,脅下有郁積,或小腹疝痛,用之以疏通二經,行其氣也。”
陳嘉謨《本草蒙筌》:
“青皮疏肝利膽,則癖自不結。”
李時珍《本草綱目》:
“(青皮)破堅癖,散滯氣,破下焦諸濕,治左脅肝經積氣。”
上述典籍,若水堂試注解如下:
青皮跟陳皮的差別:
青皮是陳皮的“前身”,一體二用,性味迥異。
第一它比較綠,第二它微苦有回甘,這樣綠、苦的青皮作用于厥陰(肝)經。
陳皮“浮而升”,往高處走、歸上焦心肺;青皮則“沉而降”,往下焦走,歸肝、膽經。
古來疏肝、破肝淤較強的藥,首推青皮,它是非常強的破肝臟陰實的藥。
肝之氣左升,肺之氣右降。青皮屬于肝的區塊,通肝氣的效果好。
如果腰痛只痛左邊腎臟部位的話,可以用青皮。
左協痛(身體左側),必須用青皮去通氣、破滯。
肝部腫塊、腹水可以用青皮來培土滲水、排水。青皮也是乳癰非常重要的藥。
二、不易得真
歷代醫案中,青皮曾是“肝、膽二經”的常用之品。如今卻用的不多,皆因“不易得真”:
首先,青皮的采摘期需要非常精準,采摘太早,只是小青柑,油分和有效物質尚未發育好;采摘晚了,則成了二紅皮,藥性從青皮特有的“沉而降”,變成了二紅皮的“浮而升”,往上面走了,無法“沉、降”到肝、膽二經。
一年中,真正適合采摘青皮的最佳時間只有幾天而已。
其次,傳統上的青皮必須來源于新會陳皮的原始品種,可近年來,為追求產量,一般柑農大量采用“嫁接”育苗,這也導致青皮的基因發生一定改變。
若水堂幾十年來堅守母樹原種育苗,不求高產、拒絕嫁接,保留了新會陳皮的母本基因和養生功效;亦格外注重青皮的傳承,從種植、繁育、采摘、陳化等環節皆由經驗老道的師傅嚴格把控,品質受到很多藏家和杏林名家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