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出手!防止大學生高額貸款
近年來,一些大學生因貸款追星、購買奢侈品等而負債累累,這一現象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不良貸款者難以自拔。
國家下大力氣整頓大學生網絡消費貸款市場:有關部門聯合對外發布通知,禁止小額貸款公司向大學生發放網絡消費貸款;嚴禁針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精準營銷;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大學生貸款要進行實質性審核,確認貸款用途是否真實等。
上述舉措,直指目前大學生網絡消費貸款亂象。
一些產品只強調貸款服務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優惠,而沒有提到服務費、手續費,不少同學在還款時被騙。有些消費貸款產品在宣傳時有不正當誘惑力,有些同學抵制不住誘惑,購買了超出經濟承受能力的數碼產品、高檔衣服等,陷入了‘拆東墻補西墻’的尷尬境地。”北京某大學學生張昊軒對此深有體會。
銀保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一些互聯網小額貸款機構與科技公司合作,以大學校園為目標,利用虛假、誘導性宣傳,向大學生發放互聯網消費貸款,誘使大學生在網絡購物平臺上過度超前消費,造成大學生陷入高利貸陷阱,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必須堅決遏制互聯網平臺對大學生的精準“收割”。
實際上,這并非國家第一次對大學生貸款進行整頓。近年來,“校園貸”、“裸條貸”等問題屢見不鮮,監管機構介入,P2P網貸機構的校園貸業務被叫停。這次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國家再次出手規范大學生網絡消費貸款,這將有助于進一步規范高校校園金融服務,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
有專家稱,大學生消費貸款市場亂象屢禁不止,原因在于大學生群體缺乏足夠的識別能力,容易陷入誘導式宣傳陷阱;在校大學生的資金需求是客觀存在的,而正規金融機構卻未能及時跟進。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校大學生群體中,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消費貸款的人數不多,主要用于衣著、培訓、旅游、購買數碼產品等大件消費品,消費需求持續增長。
在擋偏門的同時需要打開正門。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表示:“一方面,我們應該采取多種措施,加大整頓力度,把‘偏門’堵住,另一方面,要滿足大學生合理的金融需求,把‘正門’開得更大、更好,以彌補高校金融服務的不足。
這一政策的出臺,是為了滿足大學生合理消費信貸的需要,各銀行金融機構可以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開發針對性強、差異化的網絡消費信貸產品,并遵循小額、短期、可控的原則。
事實上,十多年前,一些商業銀行在高校校園內推廣信用卡,但卻出現了消費過度、壞帳率高企等問題,對學生和銀行都造成了壓力,商業銀行也逐漸從校園信用卡市場中退出。
"學生們敢于通過網絡平臺借錢,是因為他們能承受的'小數'。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銀行的貸款額很大,對學生來說不算什么。一位醫學專業學生表示:“銀行應該切實考慮學生的需求特點,避免學生為了尋求高風險的金融服務而選擇正規金融機構。
開發適合大學生群體的新型金融產品,如提供適度額度的信用卡、消費貸款、創業貸款等,幫助大學生養成金融消費習慣。董希淼說:“只有支持正規金融機構,為大學生群體提供適當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滿足合理的需求,讓“好的貨幣”驅逐“差的貨幣”,才能徹底解決大學生消費貸款市場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