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如何把“根”留住
農村教育之路在哪里,幾乎成了一百多年的問題"。一百多年來,許多名人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并試圖找到解決辦法。
在最近舉行的中國農村教育振興研討會上,21世紀教育學院院長楊東平對這些著名學者的觀點進行了梳理,認為農村問題可分為四大類:愚蠢、貧困、弱勢和私密,需要與四大教育分開處理。黃炎培主張"先富后教",發展民生職業教育。陶行知倡導"生命教育",把農村學校作為農村生活轉型的中心,農村教師是農村生活的靈魂;梁漱溟支持"社會學派",按照儒家文化傳統復興農村,建立政校統一的農村學習體系。
農村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在促進農村振興的背景下,振興農村教育的道路在哪里?與會的有關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參加了討論,交流了實踐經驗,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舊的‘地方社會’正逐漸成為一個‘背井離鄉的社會’。
在這個階段,農村教育的下降趨勢并沒有減緩。新東方的創始人于敏紅在他的家鄉江蘇江陰市看到,農村的父母們正試圖遷往更大的城鎮和更好的學校,以便讓他們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和平臺。
楊東平認為,農村教育荒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許多家庭是父母與子女分離,或單親家庭或殘疾家庭,而‘地方社會’正逐漸成為一個‘背井離鄉的社會’。
現在,許多家長和老師把孩子的不學習、沉迷于互聯網、依賴手機等行為歸類為學習問題,這實際上是學生關系的問題。"昆明市丑小鴨中學校長詹丹年說,"良好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
詹丹年認為,沉迷于互聯網的青少年之所以沉迷于互聯網,是因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關系被打破了。學校和家庭缺乏功能,讓孩子們能夠在情感上與虛擬世界建立聯系。如果孩子沒有現實的關系,也沒有網絡關系,那么他只會茫然地看著窗戶,這太可怕了。
為了讓學生感覺到需要、信任、平等,讓學習在真實、自然和自由的環境中進行,詹丹年建議從兒童的角度進行教育。他把教學習、做作業、把管理轉變為治理。"他解釋道:"教學,你教我學習,但學習,我主動學習;作業是機械的重復,工作可以創造和欣賞;管理是上級控制的下屬,治理是每個人的平等參與和協商。
深圳恒輝兒童公益基金會會長陳興佳認為,做農村教育,應該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真正需要的地方用他們的愛。
出生在湖北山村的陳興甲,沒有見過大海,只看過村子里的小河,但在小學的時候,他學到了一篇題為"山對岸的海"的課文,激發了他出海的夢想。陳興佳認為,現在許多農村兒童最需要的不再是原來的硬件設施,而是他們想去"到山的另一邊看海"的內在動機。
陳興甲每年都會邀請50名學生和6名老師到深圳看海,乘地鐵,從指定他幫助的貧困山區到世界之窗去。這樣,他就想讓孩子們看到更大的山外世界。
轉變農村教師,轉變農村學生
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高曉強說,當農村教育衰落成為必然趨勢時,為了保證農村兒童的教育,教育的核心仍然是農村教師,農村學生應該通過改變農村教師來改變。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金融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宋應全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出現了大量有利于農村教育的公平政策和措施,特別是2005年以來,政府盡可能地促進了農村教師的供給,改善和保障了農村教師的待遇。然而,通過對西部兩個省農村教師和縣教師工資水平的抽樣調查,宋應全發現,該縣教師的年齡、性別、職稱等因素受到控制。通過多元回歸分析,農村教師的月平均工資比縣教師高出400~500元左右,這一工資差距可能遠遠不足以留住優秀的農村教師。
此外,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任春榮就農村教師知識老化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她以日本輪崗制度為例。日本校長一般為3-5年,教師一般為5-7年。對于新教師,為了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一般要求每三年輪換一次。
中國是另一個模式。任春榮發現,為了補充農村教師的數量,在許多地區,剛畢業的新教師一入職就直接送到農村學校,幾年后被調回城市。任春榮認為,"新教師先進村后進城"的模式對農村教育有很大的危害。如何培養新農村教師?進入崗位后,如何保護其后續學習機會和輪換機會,消除其對"永遠留在農村"的擔憂?這些都是旋轉系統國產化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
深入當地,讓好的教育者根
如何把教育融入當地社會,甚至參與當地的社會轉型,從浙江省金云縣工藝美術學校校長杜偉建帶來了新的想法,他提出了"一校換地域文化"的口號,引導學校師生從旅游、工業、文化三個角度與濟云縣有機融合。
杜偉建舉例說,在旅游方面,他們以表演為主的中等職業學生每年都要負責金云縣的黃帝慶典;在產業方面,他們為當地特色產品
目前,杜維健正在帶領師生們把金云縣變成書法之鄉。"我想推廣新摩崖石刻,讓它在這里生長。一代一代的人會變老,但文化藝術會向前發展。"我們學校已經運作了35年。"如果我們再繼續這樣做30年,一批藝術家將創造一種藝術氛圍,讓金云縣成為浙江詩畫花園中的一顆明珠。我相信教育可以改變一個地區的文化。
高曉強認為,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農村教師應成為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播者,使農村兒童能夠了解當地優秀文化,有自己的根。他鼓勵農村教師敢于打破"心墻",在課堂上更多地與學生相處,在生活中與村民交流,積極參與農村社會建設,使農村教育和農村社會形成一個有機的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