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次深情回顧中,重塑經典的當代價值
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的戲劇《基督山伯爵》引起轟動。(均為基督山伯爵的靜態照片)繪畫:李杰
在大仲馬經典的基督山伯爵作品中,被困的年輕水手但丁越獄,獲得神秘財富,成功歸來報仇。在幾百年后的讀者眼中,它與當下網絡文學中的“雙文”有何區別?日前,在北京引起轟動的話劇《基督山伯爵》不甘示弱,重蹈“雙文”的經典套路。這部名著以但丁的“內省”為創作起點,與當代改編作品“接軌”,掀起了《基督山》創作的新高潮。票難求的火爆市場,比市場上的明星劇要好。
“都勻的作者都瘋了,誰能懂味道?”今年,《紅樓夢》將在上海迎來新的戲劇版本。上海戲劇藝術中心將以《春夏秋冬》四章八小時與當代觀眾一起拆解經典命運書。與此同時,更多的文學名著改編作品正在加緊進入2021年的戲劇市場,如四川人藝劇《塵埃落定》和廣州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王小凱導演的話劇《牛萌》,“杰作效應”的出現,代表了文學舞臺對“文學經典IP”不斷崛起的關注和熱情。
戲劇藝術的生命力量具有強烈的“當代性”;“觀眾對劇目的思辨性接受和理解,以及對劇目思想性的追求,遠遠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說這“引導”了他的整體創作。與尋找票房號召力強的男主角相比,他大膽地將男主角分為三個部分,以表現但丁年輕時、獄中和成為“基督山伯爵”后的三種靈魂狀態,并在舞臺上共同凝望和交談。
然后我們可以看到,當“基督山伯爵”的復仇愿望得到充分滿足時,囚犯但丁走上前說:“如果我不是我,我還能得到正義嗎?”原來基督山伯爵并不存在。一切都只是他的夢。這樣的“意外”震驚了不少觀眾。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梁朝群說:“這是中國人心靈與西方奇幻故事之間有意義的互動對話,戲劇藝術的生命力量具有很強的“當代性”,是文學資產中寶貴的“另一部分”。在每一次深情的回顧中,它都為幾代人提供了反復使用和重塑經典當代價值的機會。
自從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問世以來,最吸引人的一部作品就是但丁出獄后變成伯爵的故事,“懲惡揚善,知恩圖報”。基督山伯爵在文學史上一直受到批評和爭議。今天把它搬上舞臺,是不是只是對傳奇元素的復制,讓觀眾得到很“酷”卻不那么真實的短期心理滿足?
“在舞臺表演實踐中,“經典”與“當代”的銜接有多種途徑和可能。在處理演出結束時,通過對思維隱喻、象征意境、生活情趣的延伸和深化,為當代留下情感通道或思想界面,是眾多方式之一,“王小英說,基督山伯爵目前的創作意義在于展現人性的復雜性和哲學思辨的反思。”仇恨本身并不深刻,但真正可怕的是仇恨的異化。人類應該學會與自己的邪惡思想和欲望作斗爭。
在新版劇本《基督山伯爵》中,但丁一直在做自我反省和斗爭。在“復仇”的過程中,他從快樂、從不手軟,逐漸學會了為親人原諒和犧牲自己,性格也變得更加立體豐滿。最后,囚犯但丁還在挖洞,而且地道真的是敞開的,光線也能照進來,他很可能會走出地牢。”《基督山伯爵》帶來了“等待和希望”,編劇于榮軍說:“如果但丁真的從地牢里逃了出來,他真的會報復和原諒嗎?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