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睡眠,一定要得到保證
最新一期的 "心理健康藍皮書"(2019-2020) 于 3 月 1 日在北京發布,對 2009 年和 2020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年際演變的專題報告進行了調查,通過對十幾年來青少年抑郁和睡眠狀況演變趨勢的調查,發現青少年抑郁檢出率保持穩定,睡眠不足現象日趨嚴重。
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校時間不足 8 小時的比例增加了 1 個百分點。2009 年,47.4% 的青少年在學校睡覺 8 小時或以上,而 2020 年為 46.4%;2020 年青少年的平均睡眠時間為 7.8 小時,比 2009 年低 0.3 小時。
根據正常的身體需要,12 歲以下的兒童每天需要 10 小時的睡眠;13 至 20 歲的人每天需要 8 小時的睡眠;21 至 30 歲的人每天需要 7 小時的睡眠;31 至 70 歲的兒童每天需要 6 至 7 小時的睡眠;71 歲以上的人每天需要 5 至 7 小時的睡眠。
然而,目前的調查發現,青少年睡眠不足的現象逐年增加,這也意味著青少年的睡眠負擔每年都在增加。這個問題現在可能不會產生嚴重的后果,但經過幾十年或幾代人的努力,其后果可能不僅體現在人的身體反應、身高、體重、速度、力量下降上,而且還體現在智商(IQ) 的逐漸下降。原因是睡眠是一種從出生開始就需要充分滿足的基本生理需求。
睡眠是一種內在的需要,也是一種內在的生產,不需要攝入其他物質,只需要自我實現和滿足才能維持人類的生存需要,特別是對于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不僅是一種需要,而且是一種僵化的需求。事實上,這種僵化的需求并不需要家長和學校去買錢,比如食品、衣服、消費品等,而只需要給他們一些時間來滿足需求。因此,如果是因為經濟問題,有些家庭在飲食、衣物、消費品等方面都很難滿足一些兒童的需要,但在國內的睡眠需求中,家長和學校不必太吝嗇,不欠任何東西,也不欠孩子一種睡眠感。
當然,這個問題的認知深度也在于睡眠對人的巨大作用和意義。盡管目前對睡眠機制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但最近的研究已經彌補了這一認識。研究人員在小鼠實驗中得出結論,睡眠是人們從大腦中清除垃圾和有害物質的重要機會和過程。如果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排除大腦中的浪費,這有利于大腦的發育和大腦的正常運作,因此記憶和認知功能將保持正常并得到改善,這是提高學習成績和工作表現的自然結果。
青少年的大腦還沒有完全成熟,所以他們比成年人消耗更多的能量。由于大腦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廢物的新陳代謝和排泄也是如此。有效的清除廢物需要有效的睡眠,這也可能是兒童和青少年需要更長時間睡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對于不欠孩子的睡眠時間,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2018 年 12 月 28 日,教育部、發改委、公安部等 9 個部門聯合發布了 "減輕中小學生負擔措施" 共 30 項。雖然 30 篇文章很難保證,但至少有一部分可以由家長和學校執行,例如家庭需要確保小學生每天睡眠不少于 10 小時,初中生不少于 9 小時,高中生不少于 8 小時。
他說:"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今天不單止要減輕兒童的負擔,使兒童能夠長時間睡覺,而且要明顯減少和過濾資訊科技和娛樂,以占用兒童的休息和睡眠時間。" 因此,教育部的 "減輕負擔令" 明確規定,學生不應將手機帶入教室。能否達到這一要求,主要取決于家長和學校。為了讓孩子將來擁有強壯的身體和更高的智商,讓孩子睡在自己的腳上是一項零成本的投資。每個家庭和學校都能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