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上漲了,凈利下滑 ,糾結于“去小米化”的華米科技或重歸A股
A股創業板公司易通科技公告稱,其大股東王振宏向安徽順源轉讓易通科技9077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29.99%。交易完成后,安徽順源將成為易通科技的控股股東。
??安徽順元成立于2020年9月27日,尚未開展實際經營活動。其執行合伙人為安徽華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華美科技創始人兼CEO黃旺。公告還顯示,雙方確定的股權轉讓價格為10.57元/股,比易通科技當日收盤價6.58元高出60%,交易總價為9.6億元。
分析人士認為,華美此舉或借殼重回a股。2018年,華美科技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當時發行價為11美元。然而,2021年,其股價仍徘徊在11美元,甚至最低點也跌至7美元左右。受收購消息影響,華美股價近期上漲至13.6元左右,但上行攻勢依然較弱。顯然,在美國股市,華美科技并不被投資者看好。另一方面,重返A股或香港證券市場的中資證券公司和Xiaomi生態連鎖公司的“石技術”受到資本的高度追捧。通過收購和控制經營能力差、估值低的“空殼公司”,企業可以通過借殼注入資源,縮短審批流程。近年來,借殼上市在a股屢見不鮮。
???自2018年上市以來,花米科技的收入一直在上升,但收入狀況持續低迷,現金流狀況一度吃緊。
??2019年,華美科技實現年收入58.12億元,同比增長59.4%;實現凈利潤6.3億元,同比增長32.8%。2020年一季度,華美科技實現營收10.89億元,同比增長36.1%,但實現凈利潤2250萬元;二季度實現營收11.37億元,同比增長9.5%,實現凈利潤1330萬元,這也是公司上市以來最慢的一個季度;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35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凈利潤1.21億元。雖然四季度數據尚未公布,但市場分析人士預計,2020年華美凈利潤可能同比下降27%左右。Covid-19,在2020年第三季度,鄧成表示,CFO這項新技術對中國影響巨大,在全球業務中面臨挑戰。2020年第二季度,雖然中國線下零售市場開始復蘇,但世界其他地區的門店關閉對沖了國內利好,亞洲、歐洲和美國的許多零售商減少了庫存和訂單量;第三季度,由于夏季的原因,許多地方被解封,推動華美產量同比增長16.1%,單季度出貨1590萬臺。他提到,與2019年同期相比,華美的毛利率下降了460個基點,主要原因是華美自有品牌出貨量減少,小米OEM業務毛利率壓縮。2019年,華美的高利潤來自于自主品牌出貨量的大幅增加;疫情期間,受競爭激烈和小米新品推出的影響,小米下調了老款手鐲、手表等智能設備的價格。隨著出貨量的增加,利潤率大幅下降。這個結果最終傳到了華美。第三季度,華美對小米的OEM毛利率下降了400個基點。
此外,華美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近年來,華美不得不大幅增加研發和銷售成本,以保持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2020年第二季度,華美研發支出1.17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銷售成本比去年同期增長76.6%,達到7130萬元。第三季度,華美研發成本同比增長38.8%,達到1.729億元,銷售成本同比增長104.2%。
當然,華美的銷售成本增加主要是為了擴大自己品牌的市場意識。然而,這也反映了華美的糾纏。一方面,小米作為它的"大客戶",一直是小米穩定的利潤來源。雖然供應小米的毛利空間相對較低,華美不需要支付促銷、渠道等費用,但留存利潤較高。但另一方面,小米和華美的供貨身份更像是一個承包工廠,這與黃王在華美技術中的"獨角獸"地位不一致,其渠道受到小米的依賴和制約。消費者只知道小米不認識華美,這與黃王的"野性希望"不符。近幾年來,花米對"去小米"的聲音也很大!
2020年10月,華美科技宣布,與小米的戰略合作協議將再延長三年。根據這一條款,華美將保持小米可穿戴產品的最佳合作伙伴地位。同時,華美表示,華美與小米之間的可穿戴合同沒有排他性和排他性協議,在同樣的條件下,華美和小米是最佳合作伙伴。
最好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也是華美內心所擔心的。眾所周知,小米并不是持有生態鏈上的大多數企業,包括華美在內,生態鏈公司其實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不僅與小米生態鏈外的企業競爭,而且在生態鏈中也進行競爭。此外,華美也因其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主營業務,與小米自主研發產品有著直接的競爭關系。如果雙方的合作在N年內結束,華美又如何相信自己的市場?
有分析人士指出,從所有制結構的角度來看,華美等生態連鎖公司是獨立的;但在渠道方面,許多生態連鎖企業的大部分收入依賴于小米,甚至小米也是這些公司的唯一大客戶。為了實現與小米的深層結合,小米要么進行股權交換等轉讓,要么收購華美;否則,雙方合作總會出現不穩定因素,這也是小米生態鏈企業集體面臨的困惑。
此外,盡管可穿戴設備市場繼續以正速度增長,但仍與業界此前預期的"爆炸性"增長相距甚遠,其增長曲線也在放緩。例如,智能手鐲的前身Fitbit在2016年的市值為60億美元,但隨后跌回了12億美元的低點。最近,其市值已回升至18億美元左右,但仍遠未達到頂峰。
目前,蘋果、華為、小米、三星在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排名第一,而小米智能可穿戴設備在2019年的出貨量超過2000萬臺。另一方面,蘋果是該領域最大的贏家,其耳機產品位居榜首,包括Airpods和Beats,其次是AppleWatch。這也反映了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的變化。2018年以前,智能手鐲和手表的出貨量約占市場的70%,但到2019年和2020年,智能耳機占市場的50%以上,智能手鐲和手表的出貨量下降至50%左右。鑒于這一變化,華美于2019年宣布進入智能耳機市場,并在2020年CES期間推出了第一款TWS耳機。
在2018年上市之前,分析師對華米的估值約為10億美元,而10億美元也是評判獨角獸的門檻,稀缺和珍貴"、"快速增長"、"投資者追逐"和"獲得私人股本"也是獨角獸的一些標準。目前,匯美股票的市值仍為8億美元。
許多投資者認為,目前的A股市場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如果華美能夠回到A股的后門,它至少比美國股市更受歡迎。然而,無論是否返回中國,華美的糾葛也不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