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足以判斷作文
在2020年年底舉行的2020年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數據會議上,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會長劉黎敏說,教育領域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構建支持和領導教育現代化的網絡、數字、智能、終身教育系統是智能教育的核心,是促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入結合的目標之一。
據了解,人工智能已經深入到教育領域,利用大數據進行個性化學習,覆蓋了1000多萬學生。在2020年高考的評分工作中,有9個省對中、英文作文等主觀命題采用了機器打分。
然而,教育領域的大多數專家,尤其是從事作文教學的專家認為,主觀問題,特別是作文,不能依靠人工智能進行簡單的評價,不宜用一套數字"標準"來衡量作文水平。從事作文教學30多年的特殊教師賈麗娟說,作文所蘊含的情感、思想和隱喻技巧,單靠目前的人工智能是難以判斷的。她說:"如果用人工智能來判斷作文,有些學生在寫作文時可能會故意以人工智能決策系統為標準,這就失去了作文評價的意義。
目前,人工智能作文校正的功能主要由三個核心模塊實現:評分模塊、評語模塊和糾錯模塊,其中評分模型框架將傳統方法和深度學習方法相結合,以文字、句子和文本為核心評分維度;評語模塊提供全文注釋、詞匯推薦和模型文本推薦;糾錯模塊提供14類語法錯誤識別和糾正,包括淺拼寫錯誤、深語法錯誤等。這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大進步。
然而,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人工智能的組成仍然局限于一定的輔助功能,目前的做法是將機器標記和人工標記相結合,當機器和人工標記結果相差很大時,機器會自動選擇試卷并交給專家組進行最終識別,從而減少主觀評價的差異,使主觀問題的評價更加客觀和公正。
將來,可能不是人工智能來糾正作文,而是教師使用人工智能。教師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教育實踐,探索學生的興趣,整合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反饋和數據分析設計教育產品,這可能是人們希望看到的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度整合。
在智能教育實踐中,要注重總結經驗,彌補不足,扎實推進智能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智能技術在教育資源配置中的優勢,充分發揮教師在運用智能技術進行教學實踐中的主體作用,真正提供高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