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點單,太難了
“喂,有菜單嗎?”
服務員指著桌子角落里的黑白馬賽克說:“掃描一下密碼,數一數點菜。”。
您只需手持手機,一鍵關注、注冊、登錄、授權即可。比起相親,店主更希望看到你的照片和電話號碼。旅館的網絡很差。看著跳不出來的白色屏幕,你抱怨我只想吃一碗熱餃子,還得用手機做報告。
在城市生活中,二維碼(QR-code)在飛餐廳、連鎖餐廳和私人餐廳被廣泛復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減少了排隊訂購的時間,提高了周轉率。對于餐館老板來說,招收服務員越來越困難,通過掃描代碼和訂單,省錢省心;對顧客來說,用手機查看菜單,避免了服務員等待的尷尬,對恐怖分子非常友善。
但瀏覽一下社交媒體就會發現,抱怨代碼掃描和排序的人并不在少數。不僅老年人被數字時代拋在后面,年輕人也不愿意吃得這么聰明。過去,點菜時的眼神交流和互動早已讓位于人機的冷漠。
傳統的菜單可以讓人直接感受到餐廳的風格、老板的關懷程度和廚師的水平。有些菜單刻在竹簡上,有些是手寫的,有些像是獨立的雜志。翻看菜單,你的期望值就會上升。很多愛吃的人都喜歡細看每道菜的構成、圖片和圖片,最后選擇如何搭配肉和蔬菜。除了進餐的樂趣,點菜的過程也是身心的放松。
然而,掃描代碼順序完全摧毀了過程,只有價格,名稱和小地圖。很多人吃飯的時候,應該有專人負責點菜。對面的人都在談論這個。哦,換一個。不要放米飯或蔥。點菜的人會發瘋的。
原來,和服務員點菜的過程也是餐廳認識顧客的好機會。幾句話之后,他們就可以了解自己客人的好惡,從而了解如何調整自己的口味。你還可以聽到“你可以試試這個”,“你們兩個吃得太多了”,或者大喊“老板,把萵苣燙一下!”還是老三樣”。現在只有冷手機和提醒信息,請盡快付款。
掃描密碼,點餐,低頭吃飯,屁股走開。現代生活的精髓是順應科技潮流,在手機上點擊“同意、同意、同意”,把選擇權交給機器。人臉識別進社區是一樣的,便利店自助結賬也是一樣,你別無選擇,換來的就是所謂的便利。
不過,大潮洶涌,吃東西還是有點人情。中國人所說的“聚餐”,也顯示了吃飯用于社交的目的。無論網上聊天多么火爆,我們都要一起吃頓飯,喝杯咖啡,才能進入真正朋友的領域。餐飲不僅僅是簡單的吃飯,它是人們情感交流的領域。一進門,我們就一聲不吭地拿出手機和面對面訂貨單。這是人類全面機械化的圖景。
食物對抑郁、沮喪、后悔、痛苦和其他不良情緒有強大的力量,因為至少我們可以吃東西,至少我們還活著,然后我們就有了希望。像“深夜自助餐廳”這樣的故事,不在于食材有多營養,烹調技術有多嫻熟,而是表現出人們一日三餐匆匆忙忙,但卻被它的煙火所治愈。厭倦了社會關系,不時被陌生人溫暖。
朋友經常光顧樓下的小飯館,位置不大,布局相當不錯,價格也很合理,老板是個好廚師,很善于調節氣氛。我經常下班后來這里,喝兩杯啤酒,拉一個人,隨便閑逛。不管是工作上的不快還是生活上的不快,這叫下來,心里就沒那么壓抑了。我真的不想被“你有一個新秩序”數字女聲取代。
早上,我喜歡喝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我喜歡在大廳里有一個蒸籠。飯后,老板總是說“我們走”。
如今,紙制食品品牌已經成為高端餐廳最后的榮耀,這里沒有牛皮癬廣告那樣的二維碼,有食客的尊嚴和主人的用心
下次遇到掃碼命令,我會說我沒有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