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國家智囊團的能力發展中國中醫藥的高質量
12月19日,在慶祝中國中醫藥研究院成立65周年和召開大會,促進中國中醫藥學院的擴大和加強,以及中科系的成立時,中國中醫藥學院院系宣布成立,作為研究所最高的學術咨詢機構,這一國家智囊團將促進中國傳統醫學的高質量發展。
國家衛生衛生委員會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于艷紅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華、黨組成員、黨組副主任王志勇出席了會議。
于艷紅指出,在習近平總書記致中國中醫藥研究院60周年賀信和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關懷下,中國中醫藥研究院大力弘揚青蒿素精神,抓住機遇,努力工作,中藥"國家隊"的優勢更加突出,科技創新活力更加活躍,領導示范活動更加突出,為中醫藥的繼承和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于艷紅強調,中國中醫科學院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的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導,圍繞做大做強這個大命題,切實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做強重大平臺,重要隊伍,關鍵人才,重大項目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學部的決策咨詢作用,引領中醫藥學術創新和發展方向,圍繞中醫藥發展的重大學術問題和關鍵核心問題,加強學科建設和基礎研究,解決臨床瓶頸要抓好中國中醫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的實施,推動特色發展,跨越發展,建好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組建國家中醫流行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樹立中醫藥發展標桿,必須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核心重要位置,在引才引智上下功夫,創新體制機制,培養具有人文素養和國際視野的高層次傳承創新人才。
中國中醫藥研究院黨委書記查德忠宣布設立中國中醫藥研究院科學系,并宣讀了由兩名院士和國家醫學碩士組成的部首批成員名單。"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首批93名院系人員,包括鐘南山、張伯里、王晨等院士,如鐘南山、孫光榮、熊繼白、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杜有佑等,為加強中藥研究院建設提供了戰略建議和學術指導,加快了中國中醫藥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為人類健康共同體的建設服務。
以"做大做強中國中醫科學院"為目標,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堅持聚焦重點發力,著力構建現代醫院治理體系,強調防范重大風險意識底線,找準補短板強項著力點,努力把中國中醫科學院打造成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的示范點。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說,中醫藥振興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我們將推動中醫科學院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跨越發展。
據介紹,65年來,中國中醫科學院不斷創新,全面推進,中醫藥科技體系得以發展,現有17個研究所,6個醫療機構,1個研究生院,3個分院。截至2019年底,該院獲得院外各級科技獎勵700余項,其中國家級科技獎勵50余項。"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終身研究員屠呦呦先后被授予拉斯克臨床醫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共和國勛章,成為該院科技史上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