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院開始設立了“便捷橋”
大約7分鐘就可以完成一次在線會診,由醫院管理的慢病患者在線,在線電子處方和快遞藥物,直到馬來西亞。湖北省武漢市的第一家醫院通過互聯網醫院搭建了一座"廉價的橋梁"。
馬來西亞在線處方
這家醫院的網絡醫院的在線電子處方藥最近以快遞的方式運抵馬來西亞患者王先生的手中。這是互聯網醫院半年后在網上發布的第一張海外處方藥,但電子處方藥分發也是最遠的訂單。
9月23日,王先生第一次去醫院看醫生。由于腹股溝和臀部出疹,濕疹沒有好轉。他聽說武漢第一醫院皮膚科很有名,通過該醫院的網絡醫院進行了遠程咨詢。
皮膚科醫生姜紅浩在線接受診斷后,對股癬的初步診斷,診斷需要做真菌檢查。但是,根據規定,新診斷的病人只能提供咨詢和指導,不能開處方。姜紅浩建議王先生在當地醫院明確診斷真菌。
10月15日,王先生在馬來西亞當地醫院拍攝了他的醫療記錄和檢查報告后,再次上網上傳照片。根據真菌檢查和典型皮疹的陽性結果,這位醫生被診斷為紅癬。在發放電子處方后,王先生用手機完成了付款,提供了快速地址,并將藥物直接送到他家。
國外病人越來越多。"姜紅浩每周都去網上醫院,顯然覺得網上病人的范圍大大擴大了。過去,大部分離線病人來自河南、江西等周邊省市。據統計,醫院網上醫院網上電子處方已經分發到全國各省。
武漢第一醫院院長魏麗表示,通過武漢第一醫院的網絡醫院對患者進行治療后,與傳統的幾個小時的離線訪問相比,整個在線診所的時間約為7分鐘,非常方便和快捷。
皮膚科醫生小組號已經啟動。
在當地檢查肝腎功能,兩周后再上網。"11月24日,女孩小杰還在上課,母親在網上醫院復診。
小杰在8月17日接受了第一次采訪,因為她身上的紅疹面積很大。網上預約掛斷號碼,父母提前7小時開車去武漢看醫生,小杰被診斷患有慢性蕁麻疹。小杰的母親介紹說,路費、住宿費等往返費用近3000元。
慢性蕁麻疹需要定期復查,醫生應根據治療或藥物減少的效果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病情每7天不穩定一次,病情穩定后每半個月定期復查一次。蔣洪豪首次對小潔面部進行診斷,立即推薦醫院互聯網醫院。
第一次采訪三個多月后,小杰的母親和蔣洪浩共進行了七次網上復訪。經過多次調整劑量,小杰的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藥物全部送回家,不必耽誤學習。
互聯網醫院的網上會診為慢性病患者的再診斷和管理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蔣宏豪說,過去很多病人住院,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出院后沒有維持治療,病情很快復發,不得不再次入院。這種重復增加了病人的醫療負擔。
自醫院的網絡醫院上網以來,已有100多名慢性病患者在線復診。在線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打開相應的檢查和治療項目。患者完成相應項目的自助預約后,到達離線檢查治療站點,實現在線與離線的深度融合。更重要的是,在慢性病患者進入目標管理患者群體后,系統將主動提醒患者重新就診并發送健康教育內容。
目前,該院互聯網醫院皮膚科專家組新產品編號已上線。與以往一位專家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不同,新產品是由3-5位專家組成的團隊,為一類患者跟蹤和管理患者病情。Wei Li說,互聯網+慢性病管理模式有望使慢性病患者的遵從性更好,從而控制病情,減少嚴重并發癥,幫助醫療保險省錢,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
據統計,截至12月4日,武漢市第一醫院互聯網醫院共有網絡科室39個,在線醫生656名。網上咨詢總量達到62761張,處方總數22062張,投藥總量17951張。疫情爆發后,互聯網醫院建設加快。防疫工作正常化后,網上咨詢量穩步增加。
優化互聯網醫院在線會診流程,創新性地將“輔助醫療”服務引入互聯網醫院在線候診室輔助醫生”完成患者診斷前會診,即人工智能與專業醫生共同完成,引導患者完成診斷前智能答疑,填寫疾病總結,上傳病區圖片,智能生成預診斷電子病歷。該方法有效地解決了互聯網醫院醫生接待效率低、等待時間長、用戶體驗差的問題。
此外,醫院互聯網醫院還積極拓展以語音通信、視頻連接為主,文字描述、圖片傳輸為輔的即時通訊咨詢渠道,創新性地推出了“多維在線即時通訊會診模式”,大大減少了病人單向詢問的局限性,如短信或電話。
魏力說,疫情防控常態化,意味著網絡診療需求和“互聯網+疫情防控”需求在較長時期內將處于較高水平。互聯網醫院將成為便利醫院統籌調配醫療資源、準確計算線上線下醫生投入的強大平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便捷優質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