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雷爾一家》到《萬物既偉大又渺小》,為什么鄉間能治愈我們?
《德雷爾》將于2019年完成,改編自英國自然作家杰拉爾德·德雷爾的希臘三部曲。它講述了一位喪偶母親帶著四個孩子離開荒涼的英國伯恩茅斯島生活在希臘的科孚島上,“那里有寧靜和寧靜的感覺,時間每天都在停止”。今年的英國話劇《萬事皆大與小》改編自同名小說。它講述了年輕的獸醫吉米·哈里在農村當醫生的故事。觀眾可以在英格蘭北部約克郡看到各種各樣的人和動物。
這兩部作品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它們是根據真人改編的。故事都以一戰結束后和二戰爆發前的歐洲為背景,主人公在戰爭陰影和現實生活痛苦中創造了一個天堂。今天,即使觀眾不注意這些故事的時間和背景,他們也可以被治愈。
這種治愈來自于令人愉快的自然環境——德雷爾一家俯瞰大海,四周是樹木和果園,還有吉姆·哈雷那一望無際的綠草。在這里,人和動物像親戚朋友一樣相處融洽。人們尊重和約束他們所生活的自然,而人們相互依賴,互相照顧。這些元素使現代城市的人們對一些缺失的東西產生向往,產生強烈的懷舊和鄉愁感。
人和動物在德雷爾家族,家庭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是和它們一起生活。人們給他們食物和照顧,他們被允許在房子里四處走動和飛翔。他們沒有被收養太多,也不被關在籠子里。在現實生活中,杰拉爾德一輩子都和動物生活在一起,而且他大部分時間都在經營動物園。但他真正想看到的是,地球上沒有瀕危動物,動物園也沒有必要存在。到了20世紀50年代,杰拉爾德已經收養了相當數量的小動物,而且他沒有賺取“展覽費”來捕捉表演物種。在當時的人民看來,放棄這筆可觀的收入是愚蠢的,但他即使在貧窮的時候也沒有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