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僑民詩人波普拉夫斯基:休息,不要擔心希望和幸福
內戰前后,許多俄羅斯人被迫離開俄羅斯。波普拉夫斯基是俄羅斯第一波僑民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柴可夫斯基的學生,母親是小提琴家。因此,他曾經有一個藝術家的夢想,但他最終選擇了文學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1921年,波普拉夫斯基跟隨父親穿過君士坦丁堡來到巴黎,在那里他遇到了許多流亡海外的俄國藝術家、詩人和作家,并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寫作風格。
對于俄羅斯僑民來說,流亡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中的許多人經常遷徙或徒勞地返回家鄉,而另一些人則在陌生的可以安頓下來的土地上掙扎求生,同時還要忍受不斷的精神困惑和不安。在巴黎,波普拉夫斯基做出租車司機,做各種體力活。有時他失業了,靠救濟生活。唯一讓人欣慰的是,他的詩作被當時俄羅斯重要的海外文學雜志選中,偶爾出版,在小圈子里聲名鵲起。
有人把波普拉夫斯基那一代的年輕僑居作家稱為“未被注意的一代”。事實上,他們也意識到自己處于俄羅斯文化和歷史的邊緣,因而自覺或不自覺地擺脫了過去的傳統。在波普拉夫斯基的詩歌中,“沒有自由”、“死亡”、“倦怠”等主題貫穿始終。它們反映了現代社會發展與人格危機之間的矛盾。然而,俄羅斯詩人并沒有用強烈的抒情色彩和抒情的語言來創作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的俄羅斯詩歌,而是用抒情的語言來表現人的悲劇性。
在寫作藝術上,波普拉夫斯基接受了超現實主義的一些原則,他的作品也展示了俄羅斯詩歌從未來主義到超現實主義的全過程。波普拉夫斯基希望通過寫作創造一些“神秘的場景”,探索夢和潛意識的合理性。他的詩看似簡單,卻揭示了人類情感和思想誕生的秘密世界:希望、絕望、贊美和憐憫。最近,波普拉夫斯基的詩集《地獄的春天》出版了。在授權下,界面文化(ID:books and fun)為讀者挑選了一些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