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不要踩這些“雷區”
中風常被稱為“腦血管意外”,但這個概念并不十分準確,它實際上反映了人們認為中風是突發性的、難以預防的錯誤觀念。
誤區:中風是突發性中風是突發性疾病,但并不意味著沒有任何預警,大多數中風都會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發生在中風發生前的幾個小時、幾天、幾周和幾個月,一般有以下表現:突然出現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面部或單側或雙側肢體麻木、無力或癱瘓、言語或言語理解困難、頭暈、失去平衡或無法解釋的摔倒、吞咽困難、頭痛(經常發生且非常嚴重)或某種持續數分鐘的不明原因頭痛。但遺憾的是,正是由于發病時間短,癥狀迅速消失,容易被患者忽視。我們應重視對TIA的認識,以預防完全性腦卒中的發生。
誤解2。中風只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約33%的腦卒中患者年齡在65歲以下,近年來趨于年輕化。在中國,中風的平均發病年齡為63歲。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高血壓、腦血管病等原因,有10%~15%的患者在45歲以前就已發病。一旦疾病發生,很少有人能完全康復。因此,要積極尋找、治療原發性疾病,改掉不良生活習慣。
過分重視藥物治療,忽視預防,過分強調藥物治療,忽視腦卒中的綜合治療,尤其是忽視預防,是有害的。在腦卒中的一級預防中指出,可以建議健康人戒煙、戒酒、加強心理保健、健康飲食,積極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脂血癥等危險因素。對于高危人群,特別是心臟病和房顫患者,口服抗凝劑或抗血小板聚集可預防中風,口服抗凝劑可使心源性腦梗死風險降低2/3以上。
然而,很多患者及其家屬因過于麻煩,無法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每年盲目追求“特藥”或輸液,幾次打針見效。長期以來,腦卒中患者中一直有說法,即每年春秋兩季都要輸液“疏通血管”,但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
誤會四只追求治療,錯過康復,很多患者只救了自己的命,卻留下了嚴重的殘疾,最終只能回到家庭,無法回歸社會。治療后24~48小時。它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和語言治療。所謂腦卒中的防治并不僅僅局限于一家醫院的治療,而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需要人人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