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大國平衡的邏輯與風險
在美國國內政治仍然僵持不下之際,"拜登效應"在歐洲繼續發酵:首先,歐盟準備與美國討論一項"新的跨大西洋議程",并"協調其對中國的立場";北約幾乎也專注于"中國構成的重大挑戰",這絕非巧合。"歐洲似乎在積極討好華盛頓,尋求在中國問題上達成共識,甚至英國和法國也計劃將其軍事存在擴展到亞太地區。這是否意味著歐洲和美國已經迅速會聚在一起,準備聯合起來對付中國?
以主動為平等伙伴
如果你看一下背景,你會發現,歐洲行動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去特朗普化"的政治目標,并表現出成為美國"平等伙伴"的政治姿態。在享受拜登獲勝帶來的短暫興奮的同時,歐洲也在考慮如何擴大這種興奮。
結論是,在美國政治分裂的情況下,歐洲不應等待美國再次"打破鏡子"。"歐洲必須利用美國政治的轉變時期,采取主動進攻和增強實力;第二,"想要拜登想要什么,歐洲想要什么",與其幻想"重返"傳統盟友,不如把"轉型"和"重建跨大西洋關系"作為更現實的目標。因此,歐洲需要繼續擴大"拜登效應",通過善行對美國實施"去特朗普化",通過展示其主動權對美國的政治、社會和輿論施加影響,并推動美國下屆政府外交政策從言行不一,從表面到內部的轉變。
為了實現這些政治目標,歐洲非常重視自己對美國大喊大叫的技巧,并在繼承和造詞方面做出了謹慎的包裝。首先,很少有人提到特朗普政府對歐洲和美國關系所造成的傷害,但對拜登的熱情卻變成了一股"積極的能量",特朗普似乎真的是美美關系中的"意外",不管合作如何。
然后,根據拜登團隊提出的美國政策優先事項,打開了一份"菜單",列出了歐美之間的戰略對接和政策合作,從防治流行病、經濟和氣候變化到如何應對中國。
最后,通過主動單獨發言并要求合作的代價,歐洲正試圖消除歐洲內部"大西洋"與"戰略自治"之間先前的爭吵,以"平等合作"的政治姿態,而不是屈從于美國。因此,歐洲現在最想要的是特朗普不要卷土重來,歐洲和美國之間的關系要停止下滑和恢復,并能夠在內部進行協調和對話。
與美國合作"中國挑戰
歐洲很清楚"你想要的東西必須走在前面",而新的跨大西洋議程要得到美國的積極回應,就必須從它的渴望開始。在做出這樣的判斷之后,即使拜登上升到臺灣,中美之間的競爭也無法扭轉,這已經成為歐洲的主要戰略,在中國和美國之間插入一只腳,同時提高它們對中國和美國的價值。
歐洲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對中國的"理解"與美國統一起來,以自己的立場影響美國,即中國是"談判伙伴、經濟競爭對手和系統對手"。希望它能在歐美成為中國的"共識"。第二,通過歐美的"共同價值觀",中美之間的競爭形象將轉變為"民主聯盟與專制"的斗爭,這已成為貫穿歐盟文件和北約報告的主線,也是歐美就中國形成某種"共識"的政治基礎。
歐洲要做的是把"中國的挑戰"作為一種威脅來應對,使美國在"重返多邊體制"和"承擔領導責任"的過程中,幫助歐洲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鞏固競爭力,為歐洲提供安全保障,繼續為歐洲在中美競爭中的損失作出補償。因此,從貿易、關稅、5G、6G、數字稅、碳稅到關鍵設施和人工智能,從"限制中國的影響力"到"與美國印太平洋戰略相匹配","歐盟和北約提供了一個長長的要價清單,作為與美國協調其對華政策的先決條件。
如果沒有"中國因素",習慣長兄的美國很難接受歐盟要求它"統一諒解、承擔責任、付出代價"的合作條件,也很難讓北約的歐洲盟國繼續逃避安全責任。然而,在"中國挑戰"的情況下,歐洲的這些要價將有一個與美國共同應對挑戰的"正當理由"。歐盟可以繼續依賴美國的經濟和技術體系,北約將有生存的動力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