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32億人口面臨水資源不足 ,水資源綜合管理危機很大
受人口增長、污染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水資源短缺的壓力越來越大。據統計,近20年來,全球人均淡水供應量下降了20%以上。面對水資源短缺的挑戰,許多國家在改善水資源管理方面進行了成功的實踐。完善水資源綜合管理的戰略和技術已成為解決水資源危機的重中之重。
聯合國糧農組織最近發布了《2020年糧食和農業狀況報告》,重點關注全球水資源短缺的挑戰,重點是提高用水效率、生產力和可持續性。據介紹,全球有32億人面臨缺水問題,約12億人生活在嚴重缺水缺水的農業地區。
“水是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基石。”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曲東宇說,灌溉農業占世界總用水量的70%以上。農業離不開水,更離不開人類的生活和文明。
水資源短缺嚴重威脅著糧食安全。報告起草人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安德里亞·卡蒂亞諾告訴本報記者,近年來,各國用水壓力不斷加大,已嚴重威脅到全球糧食安全和脆弱的水生態系統。管理好稀缺的水資源是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糧農組織農業和糧食經濟司副司長馬克·桑切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根據調查和統計,全球農業地區有12億人面臨缺水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威脅,共有近10億公頃的農業用地受到影響。”記者。
報告顯示,如果將面臨較大水壓力和干旱頻率的地區計算在內,全球受缺水影響的總人口達到32億,60%以上的灌溉農田高度缺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41%的灌溉用水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根據糧農組織的數據,中亞、北非和西亞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水資源極其稀缺的農業區。在最不發達國家和地區,74%的農村人口無法獲得安全飲用水。撒哈拉以南非洲約有5000萬人生活在嚴重干旱地區,缺水每三年對農田和牧場造成毀滅性影響。
世界資源研究院中國糧食與自然資源部主任傅曉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灌溉作物面臨著極高的水分壓力。據分析,到2040年,面臨季節變化高風險或極高風險的耕地面積將是2010年的4倍以上。
多重因素加劇水資源短缺
“人口增長促進水資源需求增長,人類用水不斷擴大”,“經濟發展、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僅導致肉類、奶類等水資源密集型食品增多人類飲食中的產品,也間接推動了工業、能源和服務業對水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馬克·桑切斯說,據統計,到2020年8月,全世界有78億人口;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97億。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全球人均可利用淡水資源不斷減少。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數據,目前人類的水消耗量是1960年的兩倍。
報告指出,水資源的競爭加劇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正在導致利益攸關方之間的緊張和沖突,從而加劇獲得水資源的不平等,特別是對包括農村窮人、婦女和土著人民在內的弱勢群體。
世界上近四分之三的農田是由雨水灌溉的。由于近年來氣候變化的影響,降雨格局的變化、氣溫的升高和蒸發的加速,導致了水資源短缺的加劇。1997年至2017年20年間,北非和西亞可再生水資源分別減少41%和32%,人均淡水資源不足1000立方米,遠低于1700立方米的國際缺水標準。
2020年初,智利、美國等國遭遇嚴重旱災,不僅給農業造成巨大損失,還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儲量大幅下降。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80% 以上的農田使用低投入雨水灌溉的生產模式,而灌溉農田僅占 3%。干旱一直是當地農民面臨的巨大隱患。其中 2 / 3 的重要高粱作物仍種植在厄立特里亞氣候變化風險高或極高的地區,那里一半以上的人口面臨饑餓風險。
馬克·桑切斯說:"極端天氣給農業帶來了越來越大的水資源短缺壓力。" 相反,灌溉農田可以更好地應對突如其來或極端的天氣,但它需要從河流或地下取水,從而影響到用于其他目的的水資源數量。" 灌溉用水的增加加劇了水資源供需之間的不平衡。
水資源綜合管理迫在眉睫
這份報告是一個警鐘,以確保到 2030 年消除饑餓。要大力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切實利用有限的淡水和雨水資源。農業發展需要面對這一嚴重挑戰。" 馬克·桑切斯說。
水資源短缺帶來的挑戰對各國水資源綜合管理戰略和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報告顯示,許多國家面臨著雨水灌溉農業和灌溉農業的雙重挑戰,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水資源核算體系,明確配置、采用現代技術,并向用水量較少的作物轉化。
一個真正反映水資源價值的定價體系可以發出一個明確的信號,激勵人們有效地利用水資源。有效的水資源管理和管理戰略應以水資源核算和審計為切入點。"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西莫·托雷羅(MaximoTorreiro) 表示,水資源保護迫在眉睫,需要在技術、法律框架和總體政策環境方面對每個國家采取多管齊下的做法。
報告指出,水資源管理規劃要針對問題本身,動態調整,因地制宜,如雨區取水、蓄水設施投資、灌區可持續灌溉系統的恢復和現代化、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等,同時通過選擇節水作物和改進水資源管理工具,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供應。
提高農業用水效率,需要更多的利益相關者的努力,如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提高水生產率的投入,科研機構應進一步開發提高農業效率的技術,消費者應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 傅曉天說,此外,增加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和污水回用也將有利于實現多種環境、資源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許多國家采取了改進水資源管理的成功做法。在中國北方,通過科學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農民購買的地下水遠遠少于從自己的井中獲取的地下水,改善了自然環境,同時確保作物產量不受影響。馬克·桑切斯說,柬埔寨和斯里蘭卡等國政府鼓勵農民整合自然資源,促進水稻生產和魚類養殖的一體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傅小田說:" 中國采取了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設定了‘三條紅線’,提出了水資源總量、用水效率和水污染防治的階段性目標和要求,并采取了水資源稅和水權交易等措施,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這些經驗值得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