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機器人刷單做假,不怕被它反噬?
近年來,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催生了直播、云計算等一批新業態。有了360度的商品展示,房子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好東西。“云購物”、“云觀展”蓬勃發展,智能化發展勢不可擋。
直播走進生活,成為方便、高效的代名詞,這是件好事。然而,在這種看似美麗的新業態背后,卻存在著產業生態的問題。今年“雙11”后,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分析報告》點名數名網絡名人,指出其直播業務存在大量虛假交易和售后服務問題。看來,現場銷售中的欺詐問題并不是一個例子。氣的假泡泡雖然能在風的牽引下飛起來,但終究會落到地上。依靠數據欺詐可能會贏得暫時的利益,但最終只會帶來絕望。一旦我們失去了這項業務的信譽,網絡營銷還能剩下什么?
不應濫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當機器人被用來制造假利潤時,怎么會有一天被機器人吃掉?如果任由這種造假行為蔓延,將是整個社會被蠶食。
青少年需要談武德,直播更要注重網絡道德。但是,這不能靠黨的自覺。更重要的是市場監管部門要嚴格控制市場。除了大聲點名、督促整改、堅決下架外,還應加大處罰力度,讓造假者掏空腰包。畢竟,商人最擅長會計。只有當成本高于收入時,他們才能真正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