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政策禮包,10萬億級消費金融市場再度升溫
消費金融市場釋放出多重優勢。近日,監管部門下發文件,要求降低消費金融公司的撥備覆蓋率,拓寬市場化融資渠道,被視為推動消費金融公司發展的一個沉重信號。與此同時,消費金融公司的審批進程明顯加快。年內已有5家消費金融公司獲批,達到近4年來的審批高峰,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10多家銀行仍在排隊等候。在融資支持方面,今年獲牌消費黃金公司通過發行ABS和金融債券融資近200億元,獲批數量和金額均遠高于去年同期。
業內認為,隨著政策的回暖和更多機構的參與,消費金融行業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具有資金或渠道優勢的持牌機構有望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從消費金融市場結構來看,未來兩年個人貸款結構仍有較大優化空間,這也將為消費金融公司帶來差異化發展機遇。許多機構表示,將在差異化、精細化的在線產品和服務方面尋求新的突破。
此外,自今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法》修改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后,業內一直存在持牌消費金融機構是否適用4倍低利率的爭議。據記者采訪了解,民間借貸新規頒布后,雖然一些地方法院判決消費金融公司應執行4倍LPR,但金融貸款合同糾紛大多涉及中行消費金融、家信消費金融,海爾消費金融等公司仍按24%的利率上限計算。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強化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增強傳統消費,培育新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兆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居民消費數量和質量的提高將成為經濟增長和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在“雙循環”新的發展模式下,發展消費金融可以極大地促進居民消費,進而在經濟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許多預測顯示,中國消費金融市場前景看好。北京大學光華與杜曉曼金融技術聯合實驗室發布的《2019年中國消費金融年報》顯示,我國消費貸款規模已超過13萬億元,新消費主義抬頭,金融技術成為消費金融的核心驅動力。預計消費金融行業仍將有5年以上的增長期。
今年以來,受124家持牌金融市場的沖擊較大。然而,隨著政策的回暖和監管框架的日益完善,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在吸引更多的機構“跑進”這一領域。業內人士指出,目前監管方向已經明確,預計在“金融業務必須持證”的監管思路下,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將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今年牌照審批加快,反映出監管部門對行業的重視。持證正規軍數量的增加,將有助于行業進入良性發展階段。隨著更多機構的參與,消費金融行業也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一般來說,與其他公司相比,未來持牌機構在合規性、資金成本和產品靈活性等方面將具有明顯優勢。”360號事業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監管部門對持牌機構的“關照”還體現在為其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資支持上。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兆聯、家信、吉馬、興業等多家持牌消費黃金公司通過發行ABS、金融債券等方式募集資金近200億元,獲批金額和金額均遠高于去年同期。
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紅燕認為,從消費金融的規模空間來看,未來兩年個人貸款總規模不存在快速擴張的土壤,但結構上仍有較大的優化空間,為特定消費貸款機構帶來差異化機會。同時,不同貸款牌照之間的分化將加快,銀行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市場份額將繼續擴大,未來兩年仍有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