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個五年計劃:高等教育在當前的基礎上引領未來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明確了政策導向和政策導向“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點要求,描繪未來5-15年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藍圖,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快培養理工農醫緊缺人才,“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發展,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
“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顯著成就。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1.6%,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張端宏認為,“十四五”期間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更多社會群體通過成人高等教育進一步提高受教育年限。國民經濟和社會的轉型發展需要高等教育提供人才和科技的支撐。高等教育的發展理念、發展模式、評價體系和治理體系將發生一系列變化。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等教育發展新階段,蘭州大學高等教育學院院長吳大光:,指出:“高等教育新格局要立足現狀,關注我國在戰略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卡脖子”問題。同時,要引領未來,在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上大膽進取。”
2020年,第一輪“雙一流”建設將告一段落。按照“雙一流”建設總體規劃,建設可分為到2020年、2030年和本世紀中葉三個階段,用5年時間一輪推進。張端宏認為,“十四五”期間,“雙一流”高校將通過創新發展,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解決“卡脖子”問題的能力。各級高校將通過科教結合、產教結合,構建創新、協調、開放的高等教育體系。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烈。高校在制定“十四五”規劃和確定未來發展方向時,還需要把握三個基本點。
要牢牢把握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一核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強調,今后要全面提高師生素質,重點要完善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從德、智、體、美、勞“五教”到“三個全面教育”“在整個過程中。因地制宜發展素質教育,形成有效的實踐模式,努力凝聚教育系統與社會各方力量的更大合作。
要深入融入社會發展進程。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針對“十四五”規劃的實施,高校要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主動擔負起服務國家、服務地區、服務行業的神圣使命,密切關注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面臨的共同挑戰,不斷輸出高素質人才、高端科技成果和先進文化,對引領國家實現民族復興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加快治理能力和能力現代化。教育部副部長翁鐵輝表示,教育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領域。我們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構建新型的政府、教育機構和社會關系,建立相對獨立、有機統一的“管理、運行、評價”體系;二是建立政府、教育機構、社會的新型關系,加快建立打破“五個唯一”、注重改進成果評價的教育評價體系,加強過程性評價,探索增值性評價,提高綜合評價水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還要求,“十四五”期間,高校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主體責任制,不斷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努力解決矛盾在“深水區”改革中,努力探索“無人區”創新之路,加快提高學校管理能力,符合時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