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老”發展到“享老”:新挑戰,新機遇
近 3 億老年大戶,如何解決大城市養老 "一床難" 等問題,如何探索 10 億 "銀發經濟" 的水平,這不僅是一個新的挑戰,也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11 月 18 日中午,71 歲的重慶江北區玉嘴鎮塘福花園居民張永珍和幾位老鄰居下樓到社區老年人食堂吃飯。張永珍岳母說,這家餐廳上個月剛剛開業,不僅食物美味,而且價格也很便宜。
社區書記黃仁海告訴記者,除了社區老人食堂外,江北區還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在街道上修建中央廚房,在成熟社區修建輔助餐廳,使社區老年人能夠享受優質高效的老年服務 "一碗湯"。
事實上,"十三五" 期間,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不斷增加,中央預算累計投資超過 134 億元,"中式" 四梁八柱逐步形成,但近 3 億老年人口龐大,如何解決大城市養老 "一床難" 等問題,如何探索 "銀發經濟"10 億水平,這不僅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感悟的距離 "--" 一碗用智慧為老年人準備的湯
語音控制設備,房間自動燈,廁所溢出報警。走進位于雨北區霍興街的春軒茂老人公寓,你會發現,與傳統的養老機構不同,這里的智能配置隨處可見,老年人可以通過一個點享受門到門的服務。
將養老服務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結合起來,重慶雨北區開辟了一種新型智能養老服務模式。記者當場看到,該地區的智能老年云平臺接到老人打掃衛生訂單后,立即指派 "幫手" 上門服務,并生成了整個服務流程列表,同時實時顯示了老年人的血壓、心率等健康數據。
玉北區民政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這個平臺的幫助下,10 多家在線專業運營商提供緊急救援、生活信息咨詢、心理安慰等 24 小時服務;離線 100 多名專業助理員隨時準備為老年人提供上門就餐、洗澡、清潔等服務。
負責龍山街社區捐贈服務中心運營的光大百靈港集團副總裁張新宇告訴記者,該服務中心與龍山老人護理中心和社區養老服務站相連,形成了機構、社區和家庭 "三級聯動與站" 的全覆蓋模式。
目前,全市有 88 個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 1869 個社區養老服務站。"重慶市民政局養老服務部門負責人表示,全市社區家庭養老服務覆蓋率從 2018 年末的 39.4% 增加到 62.4%。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社區包容性養老機構,使社區老年人在" 一碗湯 " 的距離上享受優質的社區家庭養老服務。
11 月 15 日,博康愛信集團啟動養老產業 3.0 時代——中康享老。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陳劍鋒表示,為應對銀潮,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從個性化、精細化服務入手,構建融合養老、醫療、醫療等智能化產品的綜合服務平臺,旅游、休閑健康、農產品等智能化產品和專業化服務,從而實現從“養老”到“享老”的權利。
如何解決“中國式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老齡化具有“未富先老”、“先老后準備”的典型特征。公共養老機構的“一床難求”與民營養老機構的“床位空置”是平行的,可以稱之為“中國式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北京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只能提供 1100 張床位,而排隊登記的老年人數量一度超過 1 萬張,是現有床位的 10 倍。上海市靜安區列寧老人福利院公私合營只能提供 167 張床位。由于申請人數眾多,一張床需要等近 10 年。
根據天涯專業版的數據,我國企業名稱或經營范圍包括“老年人、老年人、老年人”的企業近 20 萬家。近十年來,我國銀發經濟相關企業總量持續增長。其中,2017 年關聯企業注冊登記增長率最高,接近 33%。2019 年,這類企業的年注冊量最高,達到 4.6 萬戶。截至 2020 年 11 月 17 日,我國今年新增白銀經濟相關企業 4.2 萬多家,比去年同期增長 8%。
目前,融資難、盈利難、人才難是民營養老機構的“三座大山”。太康益彩公益基金會秘書長趙麗文認為,養老產業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前景,一是資本的標準,二是年輕人想要進入。目前,養老產業整體上還是資金少、利潤少、年輕人少。
貴州黔北康陽園項目總投資 1.5 億元。項目依托桐梓當地養老市場和黔北養老市場。面對重慶養老市場,該項目具有良好的產業和職業發展前景。出乎意料的是,遇到了讓項目建設主體企業頭疼的融資難題。
貴州君逸河鄉村旅游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魏立軍告訴記者,該項目急需向銀行融資 9000 萬元,但銀行建議抵押 1.8 億元資產。作為民營企業,沒有那么多抵押資產。在縣委、縣政府的強烈反對下,為解決項目融資問題,提出了縣直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
長江上游重慶經濟研究中心莫遠明教授認為,融合、融合、共享將是新時期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基本特征。解決養老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家和社會各界的努力和不斷創新。
新成立的貴州城頭君逸醫療保健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浩坦言,成立混合重組企業從事普惠性養老產業發展有三個優勢:混合改革后,通過政府平臺上企業資源的優勢,吸引銀行加大融資支持力度,解決民營養老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解決了民營養老企業獲取政府公共資源的問題,彌補了國有企業在養老專業、市場、人力資源、品牌建設、管理等方面的不足,促進了新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