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存款“打補丁”債方管理迎接挑戰
近幾年來,網上存款業務發展迅速。然而,在"大踏步"之際,監管機構對網上存款的風險管理提出了警告。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孫天奇在一個公開論壇上表示,多家銀行已在互聯網金融平臺上推出存款產品,突破了地區對當地法定銀行經營的限制,從債務業務的角度看,已成為一家國有銀行。此類存款的流動性特征不同于傳統儲蓄存款,風險管理和監管應能相互配合。
互聯網存款的風險是什么?它將如何監管?一位監管機構告訴"中國商報"(China Business Daily),對于銀行而言,通過第三方平臺收集存款并不一定會降低存款成本,甚至比網點持有的存款還要高;如果管理不善,它可能導致第三方平臺非法吸收存款,并以銀行的名義從事金融欺詐。
變相突破地域限制
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存款已成為一些銀行收取存款的重要渠道。孫天奇表示,一些銀行的互聯網平臺存款增長迅速,規模相對較高,一家銀行通過互聯網平臺接受存款,存款總額甚至占其存款總額的70%。
互聯網財富業務管理專家王永生指出,銀行通過互聯網獲取存款有兩種方式:自營平臺和外部平臺。實力雄厚的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總城商業銀行毫不猶豫地開發自有銀行應用程序,以優化客戶體驗,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存款、貸款、外匯和其他服務。大多數城市銀行、農業銀行、村鎮銀行和新成立的私人銀行并不具備金融和技術實力,因此一些銀行選擇互聯網平臺作為存款產品的合作伙伴。
記者瀏覽主要互聯網平臺發現,主要向私人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部分農業商業銀行銷售存款產品的發行人;也有國有銀行和互聯網平臺定制存款產品。互聯網平臺一般只提供賬戶指導、產品展示說明等服務,第二類賬戶信息和存款余額用戶經用戶授權后可在第三方平臺上查閱。
榮360大數據研究所分析師劉銀平告訴記者,銀行通過互聯網平臺、第三方中介(互聯網平臺)銷售存款產品,保證用戶賬戶信息的安全,在進入銀行賬戶過程中提供安全渠道,但該平臺不負責產品安全問題。存款安全問題由銀行和儲戶共同承擔。在存款保護制度下,如果銀行破產,100%的本金和利息可以保證在500000元以內,超過500000元的補償比例應根據清算結果批準。
一家城市公司互聯網財務部告訴記者,銀行在互聯網平臺上銷售存款產品,銀行需要向平臺支付"轉帳費",通常銀行按照平臺平均每日存款余額的2/1000至3/1000向平臺支付手續費。
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利用互聯網平臺快速收集存款的同時,互聯網存款的潛在風險和治理也受到了關注。
孫天奇指出:"近兩年來,多家銀行在網上金融平臺上推出存款產品,加大了存款征集力度,拓寬了接待客戶的渠道,許多消費者也享受到了非常方便的存款服務。這類產品收入高、門檻低,已成為一些中小銀行吸收存款、緩解流動性壓力的主要手段。然而,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面臨的新課題是,這一模式突破了對地方法定銀行運營的區域性限制。一些地方銀行已經能夠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從全國吸收存款,并從債務業務的角度成為全國性的銀行。
互聯網存款業務中的平臺風險不容忽視。"一旦監管政策暫停,或銀行暫停在依賴合作伙伴的互聯網平臺上的合作,就可能導致銀行存款規模急劇下降,流動性風險急劇上升。本地銀行,特別是農業銀行和鄉村銀行,可能不喜歡透過互聯網舉辦跨地區展覽;有些互聯網平臺可能管理不善,導致客戶信息披露,或從事影響互聯網平臺運作穩定性的高風險業務,令后續客戶服務難以維持。"王永生是這么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