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金飯碗”不香了的原因
最近,有媒體報道說,無數年輕人正在計劃或已經從銀行辭職。過去,人們常常把在銀行工作比作 "金飯碗",所以銀行里的每一份工作,甚至是一名小出納員,都會受到許多著名的大學畢業生的挑戰。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這個 "金飯碗" 的燈光明顯變暗了,銀行員工碗里的 "穩定" 和 "安逸" 似乎不是一下子就聞到的。雖然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我國銀行業并沒有下降,但在工作吸引力水平上,銀行頭寸的排名無疑在下降。其中,年輕人擇業觀念的轉變是發人深省的。
銀行頭寸在過去很受歡迎的原因有幾個。與 "制度外" 工作相比,大多數銀行不僅屬于國有企業,可以為職工提供穩定的機構和福利,而且具有特殊的地位,在許多地方可以為親友提供便利;與其他 "體制內" 工作相比,銀行的收入明顯高于 "鐵飯碗",因此在 "鐵飯碗" 的基礎上獲得了 "金飯碗" 的美譽。雖然這些優勢可能并不獨特,但它們的疊加程度足以讓穩定的求職者蜂擁而至。
然而,世界上從來沒有一份完美的工作。早在這種 "辭職浪潮" 出現之前很久,銀行體系就以其單調的工作、艱難的晉升和幾乎沒有自我完善的空間而廣為人知。經過多年的拖延,許多處于求職階段的年輕人清楚地意識到,對銀行的熱情不是來自他們自己,而是來自他們家庭的期望和壓力。如果說在過去的幾年里,老一輩的擇業觀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壓制著年輕人,那么今天的情況無疑是新一代青年力量打破束縛,開始倡導新的擇業觀念的結果。
他說:"從銀行從業員的工作速度和薪酬來看,我們不難看到,社會過去認為銀行工作的優點仍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更糟糕的不是銀行,而是求職者的價值坐標發生了變化。在許多老一輩人看來,工作最重要的是穩定,其次是收入。這種心態不僅與他們年輕時" 布袋分發 "的背景有關,而且還意味著害怕個人被" 拋入社會 "。
在父母親傳承的代際鏈下,許多 70 年代后、80 年代后和 90 年代后的人或多或少地繼承了這一概念,其屬性是 "前現代的"。因此,十多年來,他們不被排除在穩定的銀行柜臺后面做普通出納員。對這些人來說,他們可能一進入銀行就 "看到了自己的生活",但他們愿意接受這可能很無聊,但最好過一種安全的生活。然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到,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沒有一份工作真正能給人們帶來永恒的安全,只有不斷地改進自己,才能避免 "逆流而不進退" 的困境。
作為一個長期告別擴張期的高度成熟的行業,銀行業的促進渠道相當狹窄。不管大多數員工有什么樣的教育背景和抱負,他們都會被安置在空間非常有限的位置上,就像螺絲釘一樣。在這種工作環境下,員工承受著很大的 KPI 壓力,但他們所能得到的鍛煉是非常有限的 --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只是一個先進的流水線工人,即使他們熟悉眼前的組裝過程,在其他地方也很難使用這種技能。雖然銀行可以向員工承諾終身工作,但很明顯,年輕人需要的不僅是一個既有的未來,而且是一個充滿不同可能性的未來。
過去,當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時候,大多數人工作的核心意義是養家糊口。在這種情況下,掙錢是現在最重要的事情,人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思考自己職業的長期發展前景。但今天,年輕人不僅要考慮現在,還要考慮未來。
只有在野外,幼苗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一個行業要想吸收新鮮血液,保持對優秀年輕人的吸引力,就必須為年輕人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這也是同齡人的競爭,有些競爭領域可以讓年輕人實現真正的增長;在為社會創造額外利益的同時,也有競爭的領域,僅僅是為了在同齡人之間競爭,只是為了爭奪現有的蛋糕。對當今的年輕人來說,前者是更好的工作狀態,后者不過是一個毫無意義的 "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