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區域文化資源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中國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5000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悠久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措施很多,其中以文化認知為基礎的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國家對中國民族文化認知的維度做了宏觀的解釋,但對地域文化的認識卻不多見。許多地方性教材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校本一體化教材雖然突出了地域特色,但不夠全面。
區域中的民族交流與融合因素以河套文化為例。河套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河套地區作為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匯地帶,歷史上也是民族的搖籃。不僅北方民族在這里工作、生活和繁衍,漢族及其祖先也在這里生活和工作。著名的草原民族大多是從河套地區走上中國歷史舞臺的。不同民族在這里繼承了廣泛的文化“基因”。
河套文化蘊含著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原河套族與漢族雖不時發生沖突、沖突和戰爭,但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除戰爭外的各種方式,如婚姻、遷徙、混居、通婚、政治交往等,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各民族之間關系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北方各民族與中原地區漢族之間關系的不斷改善,主流和總的趨勢是融合與統一的因素越來越多,而疏遠和疏遠的因素越來越少分離。比如,秦漢與匈奴戰爭沖突的歷史雖不鮮見,但雙方和平共處的時間仍比戰爭沖突的時間長,中原漢族與北方民族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雙方都無法擺脫經濟上的相互依賴,這對北方游牧民族尤為重要。洪丹玉之所以一再要求與漢朝和好,是因為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經濟交流的意義。同時,通過建立婚姻關系,可以提出通關城市。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廣大牧民與內地交流的迫切需要。因此,何勤也促進了各族人民的經濟交流。北魏以來,河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聯系更加密切。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過程中,河套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團結一致,反對國內外的共同敵人。這些事跡為全國各族人民的和諧、友誼、團結奮斗,開創共同發展的未來播下了種子。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的伏羲將軍和虞姬五大集團的將領是典型的。在推翻三山的過程中,蒙、漢、回等民族群眾團結一致,并肩戰斗,涌現出許多歌功頌德、熱淚盈眶的英雄事跡。
河套文化承載著多元共生的文化基因。河套歷史的發展是北方草原文明與中原農業文明交流、交流、融合的一部長篇巨著。據考古發現,巴彥淖爾地區共發現不可移動文物528處,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實物例證。其中,銀山石刻有“千里畫廊”之稱,有5萬余件,真實反映了銀山南北不同時期各民族的經濟生活、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它不僅是北方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也向世界展示了河套文化的獨特魅力。
河套歷史上的移民潮,形成了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不可分割的關系。從明朝到清朝,移民潮持續到近代。民國初期,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河南等地的貧困人口逃離荒野,“走了溪口”進入河套地區經商、種養、手工業,流傳至今。大量移民的涌入,使河套文化有了包容大江南北的寬廣胸懷。不同民族地區的文化融合是相互聯系、相互學習、相互接受、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
歷史悠久的歷史變遷,交錯混雜的族群人口分布,相互依存的經濟發展,日常的情感交流,文化觀念的不斷碰撞,使得河套各民族優勢互補,相互幫助。這種團結互助意識已成為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