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不該忽略老年人 ,不要讓老年人被困在智能設備之外
新奇的冠狀病毒肺炎暴發突如其來,老年人面臨著掃碼難、看病難、繳費難等問題都被放在放大鏡下,考驗著老年人不斷學習的能力,而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考驗。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今年9月發布的《第46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9.4億,其中60歲以上的僅占10.3%。這意味著許多老年人還沒有接觸到互聯網,更不用說享受數字經濟帶來的紅利了。
老年人很難適應。10月28日,84歲的馮女士站在北京市朝陽區某醫院一樓的自助機前。注冊、插卡、部門選擇、通用號/專家號、付款等五個步驟讓她很難獲得注冊。后來,她向現場的志愿者求助:“這是我第一次。你能給我指路嗎?”
“84歲了,我受不了來回跑!”在此之前,馮女士只是去了四樓診所,問醫生怎么打電話。因為引導她取號的志愿者對流程不熟悉,所以沒能成功。然后,她回到四樓去問醫生。幾經周折,她終于在護士的幫助下拿到了號碼。在幾個人的幫助下,馮女士只接電話就花了半個多小時,沒有排隊。
幾個月前,馮女士明顯感覺到自己的視力在下降。在疫情下,由于她住的養老院對外出人員嚴格管理,她沒有去醫院看病。”現在不能耽誤了。”她說,她來這里看病已經10多年了,但還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換屆后,老人真的很難適應。”
“為了生活,老人不能也不能這樣做。”馮女士說,她幾年前就學會了網上購物。流行期間,她還在網上買了很多食品和日用品。網上預約不是問題。她在網上預約老伴就醫,但這是她第一次接觸現場自助掛號。她說她的聽力現在不好。很多時候她聽不清,手術時很焦慮。她越著急,就越找不到。”我也知道數字化是大勢所趨,但年紀大了我也忍不住了。”
馮女士說,自己使用智能手機的水平比較高,身邊80%的老人不會用手機支付。一方面,老人們覺得學習困難;另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的大腦不夠。”一切都要由你來記住。”
11月5日,馮女士做了手術,正在康復中。她告訴中青報記者。中青網在回到敬老院之前,她還需要提交一份核酸檢測報告,“我不知道怎么預約做核酸檢測,也不知道找誰。”
醫院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疫情影響,醫院今年取消了人工掛號窗口,全部為網上預約或自助機預約。大多數老年人看病時,子女都在幫忙掛號。馮女士說,孩子們請假不容易,“只要我能,我不想讓孩子們參與進來。”
為此,醫院成立了很多志愿者,幫助病人掛號。66歲的劉志軍就是其中之一。他住在房山,每周6天要轉3家醫院指導病人掛號。近兩個月來,每天約有二三十位老人來找他求助。
“我沒有手機號碼。能給我一個固定電話號碼嗎?”登記時,白發蒼蒼的蔡華(化名)向劉志軍求助,因為他需要添加手機號碼的信息。不是她沒有手機。她去年3月買的,現在還不能用。然后,她拿出一張口袋里寫著手機號碼的紙。里面有11個號碼。她打錯了很多次。因為她不想去醫院,她也不想去醫院。
10月28日,還在讀大三的陳浩第一次到醫院做義工。她說,那天70%的老人都來找她求助,他們遇到的第一個老人就是來接別人為他預留的號碼。老人不識字,全程由陳浩指導,但仍停留在最后一步。由于該機不支持現金支付,老年人不會使用移動支付。后來,老人到服務臺求助。陳浩說,即使老人拿到號碼,他們也會擔心,如果沒人接,會在其他環節遇到問題。
在醫院的自助機號碼機前,劉志軍是幫人取號的“能手”。當一個病人說他想去皮膚科就診時,他會立刻回答說他應該掛普通外科。事實上,劉志軍本人還是一個“數字貧民”。通常,孩子們會幫忙訂票。他去車站取票時,往往是他“卡”在智能設備外。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應忽視老年人。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是一個新的考驗。根據民政部最新發布的預測數據,到“十四五”期末,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我國將從輕度老齡化向中度老齡化轉變。
聯合國浙江大學青年與世界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暉教授在接受《聯合國青年與世界經濟研究論壇》采訪時說。中青網在數字經濟時代,有必要培養和教育全民從公民向“數字公民”轉變,培養他們適應數字技術的能力。
王春輝說,針對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要加強數字能力提升培訓;同時要加強對老年人掃碼、掛號、智能支付等現場的指導和幫助;開辟綠色通道,進一步幫助有需要的老人。
在彌合老年人數字鴻溝的道路上,一些專家更注重家庭中的“數字反饋”,通過家庭內部的信息共享和代際互動,將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
一些孩子由于工作等原因,往往缺乏時間和精力“反哺”老人。那么,培訓班在社會上也是輔助手段。如今,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都在基層社區開設了老年人智能手機使用培訓班。
近日,南京鼓樓開放大學推出智能手機培訓班,教老年人如何通過掃碼支付、網上注冊、使用健康碼、防止詐騙。據相關媒體報道,該課程甚至出現“座位”難求。南京鼓樓開放大學校長葉清濤說:“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應該忽視老年人。”。
其實,在離開養老院之前,馮女士制定了健康守則。馮女士所在的養老院工作人員說,平時會根據老人的需要,培訓老人使用智能手機。然而,對于老年人來說,往往很容易忘記他們所學的東西。有必要為他們創造一個使用智能手機的氛圍,督促他們不斷學習。
在為老人服務的過程中,陳浩說,有時候幾個老人同時咨詢時,志愿者往往太忙,所以需要增加志愿者的數量。
在使用自助一體機時,很多老年人都遇到了支付問題。自助設備的使用應該更加簡單和智能化。今年年初,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2019 年移動支付用戶調查報告》顯示,61 歲以上的移動支付用戶僅占 5.5%。支付方式的多樣化,如支持現金支付,也會給老年人帶來更多的便利。
此外,有關部門也在不斷提高老年人公共服務能力。比如,北京市提出開通綠色通道,為老年人提供掛號、就醫等便捷服務。
看到這個消息,馮女士似乎吃了一顆“定心丸”。她以為下次看病的時候就不會這么尷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