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時代的要求培養考古人才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文化遺產豐富,重大考古發現層出不窮。考古學不僅在中國歷史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還依托中國考古學的新進展,探索人類起源、農業起源、文明起源、民族起源等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學術課題。
文物雖古老,但考古卻充滿生機。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對考古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期望。青年學生如何成為綜合素質優秀、符合時代要求的考古學家?在多年的研究生教學中,我嚴格要求學生做到以下三個方面:誠實正直,遵守學術規范。考古專業學生能否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修養,關系到他們能否立足社會,為中國考古事業貢獻個人價值。要明辨是非,堅持原則,光明磊落,言行一致,按照社會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辦事。這種作風與求實嚴謹的學術品格密切相關。就考古學家而言,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態度,是探索、發現、獲取真知的動力,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風格的考古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歷史上不能馬虎,學術上不能敷衍。遵守學術規范,既是學術訓練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格的重要體現。我們要“從我做起”,在營造廉潔的學術氛圍上多下工夫。
堅持質疑精神,培養創新意識。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方式重勤奮,重標準答案,而忽視人格培養和創新意識。在考古領域,要培養一批高素質人才,必須改變一些僵化的教學模式和消極的評價機制,大力營造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環境,努力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新意識。在多年的考古教學中,我的具體做法是:將研究生專業課程和部分本科課程設計成一系列的研討班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幾個主題,每節課都有一位同學做講座。本文在全面回顧研究課題學術史的基礎上,著重從方法論層面對不同階段的不同觀點進行辨析,之后,其他學生積極提問展開深入討論,其中教師起到了引導作用。我要求學生每周提交一個專題“學習與評論”,他們必須有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維。這種培養方法有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創新意識的不斷提高。鞏固考古專業基礎,強化學科交叉研究能力。培養具有歷史、語言學、宗教、文化人類學、地理學乃至科學技術知識的通識型人才是必然趨勢。近年來,一些學生結合歷史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方法,對貴州西部、云南東部戰國、秦漢時期的考古遺存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揭示了當時社會文化變遷的原因和特點在這一地區的文明進程中,填補了云南和貴州研究的空白。許多從事野外考古工作的學生可以借助物理探測技術進行現場調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對考古資料進行分析,根據動植物考古的要求,根據碳 14 測年法科學取樣,確定性別,結合人體骨骼學,對死者的年齡甚至骨骼變異或外傷原因進行分析,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取各種信息。這說明,如今的高校正在不斷推進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拓寬了綜合素質和優秀考古人才培養的平臺,為考古學的接班人和人才探索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