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國博去看紅山美玉
厚厚的玉龍,美麗的玉鉤云形器皿,像筆管一樣的玉斜嘴筒,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 "紅山 - 紅山文化考古成果展" 的序幕廳,展出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文化是中國東北西遼河流域 6500 年前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是中國多元文明的重要來源之一,其中遼寧省朝陽牛河遺址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和墓群,發(fā)現(xiàn)了 "壇廟墓" 祭祀群和獨特的玉器、陶器的祭祀原型。
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遼寧省委宣傳部聯(lián)合主辦的 "紅山 - 紅山文化成就展",通過 160 多件珍貴文物、動畫、3D 展示等多媒體手段,全面展示了紅山文化的基本語境和獨特內(nèi)涵,揭示了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此次展覽正值牛河鄉(xiāng)遺址恢復(fù)發(fā)掘,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以往的重要發(fā)現(xiàn)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天家溝和板拉山公墓出土文物首次在遼寧省境外展出。
展覽的第一單元 "祭祀" 分為 "祭壇祭祀"、"女神廟堂"、"彩陶祭祀" 和 "雕塑人與神" 四部分。介紹了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和出土文物。紅山文化發(fā)現(xiàn)了一批祭祀遺址,其中牛河鄉(xiāng)遺址同時有祭壇、女神廟和石墓,是祭祀場所中最高水平的。在這次展覽中,有一些從女神廟出土的陶器雕像,以及反映了象熊和鷹這樣的猛禽特征的動物雕像。
展覽的第二單元 "喪葬用玉" 包括 "墓葬用石"、"治玉制品"、"美麗石林朗"、"雕刻與思考"、"凌云長存" 五部分,重點介紹了紅山文化的石墓及其陪葬玉器的形狀、材料、工藝和裝飾。紅山文化墓葬是以積石的形式建造的,墓葬中的埋藏物大多是玉石,石器和陶器鮮見。位于牛河鄉(xiāng)遺址 5 號墓中心的陵墓在展覽廳被修復(fù)。墓主可能是神權(quán)巫婆,埋有七塊玉石:頭兩側(cè)各有一塊玉,右胸上有云形器和玉箍,右手腕上有玉手鐲,手上各有一只玉龜。
紅山文化玉器作為新石器時代玉禮器的典型代表,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可分為 20 多種,其中以環(huán),壁,斜管,鉤云,獸形最為眾多。玉龍是紅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主要有兩種造型:一種為 C 形,頭部為鹿,另一種為長脊;另一個是形狀,頭像豬或熊。展覽共展出紅山文化出土玉龍 8 件。序曲殿的玉龍是這種玉中雕刻的碩大,規(guī)整,唯一的牙齒之一,是遼寧博物館久負盛名的鎮(zhèn)館之寶。國家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碧玉 C 形龍也亮相展廳。此外,觀眾還可以欣賞到精美的玉龍豐沛,揣摩細致的玉雙連,玉三通,栩栩如生的玉鳥,玉龜,玉蠶,玉蝗等。"。
第三個單元 "文明的曙光" 由 "背景" 和 "多元交匯" 組成,它解釋了紅山文化對該地區(qū)和鄰近地區(qū)早期文化的繼承、吸收和發(fā)展,以及在同一時期與其他考古文化的廣泛交流。
展覽結(jié)束時,設(shè)立了紅山文化考古活動編年史和紅山文化專題記錄片,讓觀眾了解考古發(fā)掘的過程和考古發(fā)掘前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