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礦山生態恢復為依托,山區開辟了新致富途徑
地處中國西南邊境線的云南省礦產資源豐富,被稱為 "有色金屬王國",但這種開采長期以來帶來了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等問題。近日,中新社記者走訪了云南東川、個舊、富民等原資源型城市,發現隨著礦山生態恢復的推進,云南讓 "靠山吃山" 有了新的內涵。
最近,一家水泥廠的幾名工人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的一座梯狀山上忙著。他們不是開采石灰石礦,也不是開采露臺,而是在最后的開采平臺上進行覆蓋和綠化。
水泥廠采用階梯式采礦法,避免了污水和廢土的形成,同時也方便了植被恢復。近幾年來,該礦完成了多個最終開采平臺的植被恢復工作,占地面積 70000 多平方米,種植楓樹、云南公園、竹、柏木等植物,以及辣椒、芒果樹、無花果等經濟作物。從遠處望著礦井,它呈現出一片綠色的景象。"未來,綠色礦山將成為東川的新風景區。" 水泥廠廠長王慶波說。
東川區唐丹鎮,將一個尾礦庫改造為 "花海",占地約 500 畝,每天吸引數千名游客,不僅解決了尾礦庫壩體安全隱患,減少了水土流失,而且在過去靠天吃飯的附近村莊形成了一個新的旅游經濟圈。
麻煩的鐵渣、冶煉渣、尾礦和其他廢物被運往東川一家海綿城建筑材料公司。經過無害化處理后,被加工成建設海綿城市所需的新建筑材料。目前市場上供應不足。
東川 "曾被稱為" 天南銅都 "和" 云南銅京交通第一鎮 ",有著兩千多年的銅礦開采歷史," 礦山 " 已經實現了東川,但也因資源枯竭和生態問題而陷入困境,如今,東川不斷加強生態環境管理,走上優質綠色發展的新道路。
被稱為 "世界錫都市" 的云南省個舊市,也有兩千多年的礦業發展歷史,大型礦業開發長期以來為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但也給當地的生態環境留下了傷痕。
個舊陽山曾經是一個被毀的廢棄礦區。通過對廢棄礦山的全面改造和通道的綠化,該市于今年 5 月在這里修建了占地 400 多畝的陽山生態公園。該公園一開放,就成為了一個 "在線名人" 景點,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在這里競爭 "打拳"。通過鼓勵周邊居民發展餐飲、休閑娛樂項目,游客和當地民眾也可以分享改善生態環境的成果。
像東川、個舊一樣,云南省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富源縣曾經 "因煤興盛",但大規模開采也造成了滑坡、水土流失等問題,近年來,為了尋求資源型經濟的優化升級,該縣鼓勵和引導特色種植、旅游開發等產業。
福源縣大河鎮采煤形成的荒山已被開墾、綠化,種植了黃桃、蘋果等經濟林成果。富源桃樂源風景區原是一座荒山,利用天然洞穴、玫瑰、"花海" 等資源,已成為該區第一個綜合風景區。
據了解,到 2017 年底,云南省礦產資源開發破壞面積將達到 88400 公頃,礦山生態恢復任務繁重而艱巨。
云南省自然資源部門表示,到今年年底,全省將完成長江經濟帶(云南段)442 個廢棄露天礦的生態恢復工作,實現云南省長江干線不再裸露廢棄礦山的目標。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政策調整措施的原則,充分考慮區域特點和條件、適宜的林草、適宜的耕地和耕地、適宜的建設,通過恢復和控制,最大限度地發揮土地資源利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