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劃算:為中國出口幕后英雄建立"擴大內需穩定對外貿易"舞臺
淡季變成了旺季。我們現在生產和銷售我們自己的產品,我們必須設計,生產和開發新的東西。"8月份,山東青島即墨服裝批發市場的一位商人對央視攝像機說,這句話是整個外貿行業現狀的縮影,也是許多外貿企業的共同愿景。
眾所周知,出口是推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但這一流行病對貿易出口造成了打擊: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7月14日發布的數據,2020年上半年出口總額為7.71萬億元,下降了3%。今年4月,世貿組織預測全球貿易將比2019年下降12.9%,盡管在10月份提振了預期,但仍預計將下降9.2%。
時代瞬息萬變,人頭上有劇痛的可能性。
對外貿企業而言,從整體環境來看,不容樂觀。未來,2020年冬季可能爆發的第二波疫情(一些國家已經到來)和一些國家的保護主義和反復無常的外交政策,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出口之上,從實際經營的角度來看,海外訂單需求的下降,國際物流和運輸的阻礙,甚至生產和制造的限制(如核心部件對進口的依賴),都是短期內無法避免的問題。
正如即墨批發市場的商人所說,如果你不能出去,你就得想辦法留下來。如果你不能留下來,你就會擺脫對外貿易的洗牌。因此,"出口到國內銷售開始成為外貿企業,尤其是制造商的生死攸關的問題。
轉變和挖掘內需:兩手抓三痛
如今,通過改造承包工廠來滿足國內需求,有兩個明顯的好處:
首先,由于采取了非常有效的防疫措施,擁有14億消費者的中國不僅正在及時恢復工作,而且正在從各種經濟指標中恢復。10月1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最初占72萬億元人民幣以上,同比增長0.7%,并"從負增長到正增長。"找到內需和穩定對外貿易是可行的。
第二,政策高度支持。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實施支持出口產品向國內市場轉移的意見",提出了支持出口產品進入國內市場、多渠道支持國內銷售、加強信用保險和金融支持,并要求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支持出口產品向國內銷售轉移的三項措施。
然而,對于合同制工廠來說,雖然它們可以被稱為幕后強大的英雄,但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的主張,事實上,這個行業多年來一直在談論,實際的轉變并不容易。因為合同訂單生產和它們自己的生產和銷售品牌實際上是兩套根本不同的業務體系。
如何將生產模式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制造。
如何建立銷售體系,企業應該采取區域代理系統還是全部在線?還是做線下和線下的整合?
在每一步,都有一系列系統問題、問題和問題交織在一起。以服裝業為例,由于外貿受阻,一些廠商開始嘗試自己的設計和生產,面對國內銷售,這就意味著以前的大規模定單生產向小規模、多批快速反模型轉化,也就是說,生產線的再投資和企業的擔心也是非常現實的:沒有品牌,銷售體系還在摸索,花錢改造生產線,商品不能賣不死?
幸運的是,在探索的過程中,一些企業做了很好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