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著陸器完成第23月晝工作 ,測量月球表面輻射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號月球車分別于 10 月 23 日 21:40 和 12:00 完成了第 23 天的工作,按照地面指示,完成了月球夜間模式的設定,進入了月夜休眠狀態。在科學探測的 23 個月中,月球表面中子和著陸器的輻射劑量探測器分別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月球表面場粒子輻射環境的探測。
截至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 "玉兔 2 號" 月球車在月球背面平穩地工作了 660 天,總共行駛了 565.9 米。
根據第 22 天的全景相機拼接圖像和 Dom 圖像數據,"豫圖 2 號" 月球車在第 23 天前往玄武巖分布區和高反射率撞擊坑區,這兩處區域都位于月球車西北方向,在此路線上,紅外成像光譜儀對 30 厘米左右的巖塊進行了光譜檢測。研究小組正在對探測數據進行深入研究。
在 23 個月的科學探索中,著陸器的月球表面中子和輻射劑量探測器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月球表面粒子輻射環境探測,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科學數據。研究成果發表在 "科學進步" 雜志上。
月球表面中子和輻射劑量探測器可用于測量粒子的總輻射劑量、中性粒子的輻射劑量、粒子輻射的 LET 譜、中子和帶電粒子,測量結果表明,著陸區附近粒子的輻射劑量率是火星表面和空間站內部的輻射劑量率的兩倍,是第一次飛行的 5 至 10 倍,是地球表面(北京)的 300 倍。
這些野外測量為中國以后的月球探測提供了重要的輻射環境參數。載荷還能區分帶電粒子的輻射劑量和中性粒子的輻射劑量,從而提供更精確的輻射物理量,從而為未來宇航員的輻射防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