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小桔燈集團楊賢耀:以AI賦能教育,打造智能學習新生態(tài)
4月27日,在武漢洪山科創(chuàng)大廈12樓的一間會議室里,楊賢耀剛剛結(jié)束了一場關于AI學習機的產(chǎn)品討論會。作為小桔燈集團創(chuàng)始人兼董事長,這位深耕教育行業(yè)20多年的“老兵”,如今正帶領團隊在AI+教育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很多人問我,一個做傳統(tǒng)教育的老兵,為什么要all in AI?”面對記者的提問,楊賢耀笑了笑,“當科技重構所有社會生存方式時,教育不可能置身事外。把最純粹的教育,獻給最可愛的孩子,是小桔燈的品牌理念。”
楊賢耀在桔燈未來新品發(fā)布會上
從一盞燈到AI星河
2004年,楊賢耀從學校辭職,憑借5000元資金創(chuàng)辦小桔燈教育,品牌名稱取自冰心筆下那盞溫暖人心的《小桔燈》。從最初的作文培訓班,到如今覆蓋全國的千校教育集團,小桔燈用21年時間,成功推出《小桔燈能力階梯序列作文》、《小桔燈實戰(zhàn)階梯序列作文》《貍懂懂慧悅讀》、《智慧演說+》、《繪讀繪演》等一系列爆款課程,累計培訓超過1000萬學員。
“我們趕上了民辦教育的黃金時代,也見證了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瓶頸。”楊賢耀回憶說,“202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一臺普通的平板學習機,讓我對未來的線下教育形態(tài)有了深層次的思考,換言之,當科技改變我們生活的時候,教育又怎么可能不會出現(xiàn)顛覆性的改變呢?”
正是這些思考,促使楊賢耀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投入巨資研發(fā)AI學習機。為此,他找到了志同道合者——在教育信息化領域摸爬滾打10多年的肖勇。兩人一拍即合,合作成立了高科技公司——桔燈未來創(chuàng)新科技公司,毅然投身AI+教育賽道。
這個決定卻在公司內(nèi)部引發(fā)了激烈爭論。“有人勸我,放著好好的線下教育不做,搞什么高科技。”楊賢耀說,“但我覺得,小桔燈作為一個在全國語文校外培訓領域的頭部品牌,應該時刻站立在時代的潮頭,這既是責任,也是使命。”
楊賢耀
“芯”中的教育情懷
走進桔燈未來AI學習空間南湖直營店,記者看到了最新發(fā)布的桔燈未來智能學習平板Y1。這臺搭載了八核CPU芯片的設備僅重560克,采用國內(nèi)領先的AI大模型,覆蓋中小學段全學科主流教材,不僅能實時批改作文,還能實時監(jiān)測學生學習情況,并給出合理化學習建議。
“技術再先進,要想真正通過科技去擁抱教育的本質(zhì),服務仍然是關鍵,并不是說有了一臺機器,就完成了教育形態(tài)的重構。”楊賢耀強調(diào),“我們的AI學習機不是要取代老師,而是要做老師的得力助手。”他進一步闡述,在桔燈未來AI學習空間的規(guī)劃里,除智能學習平板外,還配備督學師和學習規(guī)劃師,為學生提供答疑、心理疏導等服務,并利用督學管理系統(tǒng)實時跟進學習情況,動態(tài)調(diào)整學習計劃,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優(yōu)分優(yōu)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核心競爭力。
更讓楊賢耀自豪的是學習機的“桔燈文化內(nèi)核”。“小桔燈人一直信奉‘用產(chǎn)品撬動市場,用服務締造口碑’的經(jīng)營理念,提倡強者形象、極致思維,因此針對AI學習機項目,我們圍繞精準學,打造了學生端、督學端、家長端、后臺管理端4個端口和AI學習空間,共包含2000多項功能,遠超市面上其他學習機,課程資源則涵蓋了學、思、練、測、評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他說,“技術可以迭代,但教育的本質(zhì)、文化的根基不能丟。”
桔燈未來AI學習平板Y1
“笨功夫”與“快變量”
在AI+教育領域,小桔燈并非先行者,卻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路徑。
“我們做了很多‘笨功夫’。”楊賢耀介紹,為了訓練智能學習平板的作文批改能力,研發(fā)團隊收集了超過100萬篇學生作文,每一篇都由專業(yè)教師進行人工標注。“這個過程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但值得。”
這些“笨功夫”換來了實實在在的效果:去年底,桔燈未來智能學習平板開始在桔燈未來AI學習空間試用,甫一面市就引起轟動,用戶滿意度達97.8%。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試用,智能學習平板幫助孩子們語文單科平均提分20分以上。
“教育是個慢行業(yè),但技術是個快變量。”楊賢耀說,“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快與慢之間找到平衡點。”
AI學習空間
“老兵”的新使命
如今的桔燈未來已經(jīng)形成“智能學習平板+AI學習空間+運營服務體系”的完整生態(tài)。短短兩個多月,桔燈未來AI學習空間已在湖北、湖南、貴州、河南、云南、黑龍江、江蘇等地“開花結(jié)果”。
但在楊賢耀看來,這只是一個開始。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AI教育產(chǎn)品會越分越細。我們在不斷迭代一代機的同時,也在研發(fā)新一代學習機,未來孩子們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度完成整個學習的過程,因為這種體驗感更符合孩子的生理習慣和學習習慣。”他透露,“我們還在探索AI技術在文化傳承中的應用,讓經(jīng)典文本成為不可篡改的數(shù)字基因。”
談到未來,這位教育老兵眼中閃爍著光芒。“我常常想起冰心先生筆下那盞小桔燈,它雖然微弱,卻能照亮前行的路。”他說,“現(xiàn)在,我們要用AI技術,讓這盞燈照亮更多孩子的未來。”
體驗AI學習機
記者手記
采訪結(jié)束時,楊賢耀向記者展示了一組照片:從2009年開始,小桔燈陸續(xù)舉辦了11屆全國校長峰會,從當初的78人參會,到最近一屆1000多人參會。“無論人員如何改變,我們的教育初心不會變。”他說。
從一盞燈到AI星河,楊賢耀用21年時間,完成了一個教育老兵的“芯”選擇。在這個技術狂飆的時代,他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zhì)和教育者的初心從未改變,改變的只是抵達的方式。
正如他所說:“技術可以重塑教育形態(tài),卻永遠無法替代教育者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