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特區建設的世界意義
經濟特區的新事物誕生于古代地球上,開啟了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探索。
在傳統觀念意識中,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與市場經濟是一對矛盾的矛盾。
年逾70的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部原總經理梁憲回憶當年遭到的非議說,國內有人甚至指責深圳成了"西方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的試驗場"。
中國經濟特區被賦予"實驗場"的角色,以突破理論認識。
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1992年初,鄧小平訪問了深圳,給中國帶來了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春天。
如今,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8.5家國家級高科技企業,平均每天擁有70多項發明專利,2019年人均GDP近3萬美元。
85歲的攝影師李志軍用2萬張照片記錄了珠海生活的變遷。"40年前,一名警察、一條道路、一套交通燈都是珠海的寫照。
今天,珠海已成為著名的國際旅游休閑城市。
珠海中央大廈與澳門近在咫尺。新華社記者陳業華攝
堅持市場化方向是經濟特區改革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信條。同年鄧小平再次訪問深圳,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前四個經濟特區沿著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從"三一互補"向占據產業鏈中高端的自主創新,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4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的工廠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產業結構發生了轉變,跨國企業成群結隊地涌現。廈門已從嚴密封閉的海防前線崛起為國際資本青睞的開放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