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關注全球經濟形勢破局與中國經濟增長趨勢
在網易經濟學家2020年年會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外事委員會主任樓繼偉、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前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鄭志杰、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喬分別就全球經濟形勢、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和風險防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樓繼偉認為,2020年世界需要打破這一局面。第一,要解決控制疫情、恢復經濟的困難局面;第二,要打破對抗全球化的僵局;第三,要實現全球合作,最終恢復互利合作的局面。
樓繼偉說,全球化在給各國帶來紅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如傳統就業機會的轉移和收入分配的變化,使大型跨國公司和資本受益,同時也擴大了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導致了民粹主義的興起和反全球化趨勢的形成。
關于如何打破對抗全球化的僵局,樓繼偉認為,一方面要共同完善全球化規則,使全球化的紅利更加平衡、公平、合理;另一方面,要推進體制改革,減少副作用。
鄭志杰說,今年以來,為了抵御疫情的影響,金融業加大了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力度,前八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加了26.1萬億,超過了去年全年的水平,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對實體經濟的復蘇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8月底,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為21.14%,比年初增長0.12個百分點,風險敞口滯后,未來不良貸款的壓力巨大,金融風險不容忽視。今后,在繼續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同時,要幫助六保六穩,同時要考慮到眼前的問題,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風險,在穩定增長和風險防范之間實現長期平衡。
未來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挑戰是,在我們完成工業化進程后,如何保持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例如,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全要素生產率有兩個基本來源,一個是技術進步,另一個是組織形式或激勵機制的改進。
現在,我們在效率分配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效率分配機制,那么在未來提高要素使用效率的空間仍然是非常開放的。
此外,從消費者互聯網向工業互聯網過渡的過程應該是一個相對自然和順利的過程,這將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帶來巨大的空間。
劉喬認為,今后如何提高基礎R&D基礎技術的戰略比重可能是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未來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口遷移和城市化進程中人口能否真正實現市民化。他建議啟動住房公積金制度、出租住房制度和REITs發展三位一體的新一輪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