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設計的風雨橋居然已是人畜分行 還是雙層立交
大東鎮八團東寨是廣西三江縣侗族生態博物館動態展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在巴吞村旁邊的苗河上,有一座百年歷史的雙層立交橋,即巴吞鎮風雨大橋。
靠近橋頭,你可以看到石碑上的記錄。這座橋建于清光緒22年(1898年),建于宣通兩年(1910年),歷時12年。該橋東西向,長50米,寬4.5米,相隔30.14米。
橋面分為行人車道和牲畜車道,它們懸掛在橋的一側。上面的人行道高2.4米,寬3.1米;動物下車道高1.9米,寬1.4米。
在橋頭的石臺和中游的橋墩上架設一根圓形木梁,將交叉木一層層地分開,形成堆疊的梁橋體。
八團大橋十分重視地形的利用,該橋的西岸只有一條南通道,東海岸和北岸各有一條鄉間公路,工匠在東岸的橋頭設置了兩個出入口,并建立了連接兩個出入口的橋梁展館,西岸的南出入口與道路的方向一致,與橋軸線和前橋拱成了一個80度的拐角處。
這座橋的另一個特點是,這座橋是由兩名侗族工匠建造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但從整體上來說,這座橋的風格自然是統一的。據傳,這座橋的建造者是來自八團村和平流村的兩位民間藝術家。他們建造這座橋時沒有畫,沒有釘子,只用幾根竹竿作為測量工具,一根是左右兩根,中間是無縫連接的。
橋形莊重典雅,結構獨特,屋檐堆疊,屋檐角高,數十種神天振亨樹種松松,橋與景觀、侗族風光緊密相連,景觀與侗村構成一幅令人難忘的風景圖,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是侗族建筑藝術的瑰寶。
據了解,八團橋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畜兩層木立交橋,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最終由兩名工匠合二為一的橋梁。八團橋是廣西僅有的兩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之一,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它是國內外第一次對木橋的三維功能進行劃分,它類似于現代雙層立交橋,被稱為"民間橋梁建筑"的典范,在任何時候和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
在橋的幾公里以內,還有雄偉的森林梯田,天湖大唐坳陷,以鼓樓聞名的"十個美麗村莊"之一,以斗牛聞名的平流東寨和巴夏侗寨,以及侗族其他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觀,如壯麗的森林梯田、四季美景、以鼓樓聞名的高頂東寨,以及侗族獨特而豐富的人文和自然美景。
巴吞豐大橋距三江縣僅43公里。
2001年6月,巴吞橋作為清代的一座古建筑,被列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